美文网首页
教研|低段英语绘本如何讲?

教研|低段英语绘本如何讲?

作者: 陈冬兰 | 来源:发表于2018-09-15 15:36 被阅读540次

    为什么要给孩子讲绘本?这个问题在全人之美课程的语文课程中可以说已经做出了相当漂亮的回答:无论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那十多年来在南明教育的儿童课程中长大的成千上万的孩子,当下几所南明教育旗下学校和全人之美课程联盟学校的活泼泼成长着的孩子,还有马玲老师的《孩子的早期阅读课》以及相关文章,就在那里。

    为什么要给孩子讲英语绘本呢?这个问题也很好回答,因为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是相似的。

    但怎样给孩子讲英语绘本?这个问题……落到实践之中,却注定要经历一番跌跌撞撞的探索——有些问题是中文或英文的绘本课都会同样遇到的,因为同样面对的都是绘本+孩子;有些问题则是英语绘本课独有的,因为母语和外语毕竟有别。

    第一次英语绘本课教研,老师们提出了各种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第一遍首先是完整地放录音吗?要不要找些别的相关小视频导入?老师绘声绘色讲了,可是不知道孩子听没听懂——由于孩子还不太能输出,所以也不能通过问题回答的方式来检验,那怎样知道孩子听懂了?有的课堂,个别孩子比较活跃,因为他们本来就英语基础好一些,可大多数同学比较沉默。在讲完一遍之后,孩子对角色扮演兴趣不高,有孩子虽然也愿意参与到最后绘本讲完第一遍之后的角色扮演中,但他们只是做表情和动作,没有用英语,语言点上如何有收获?面对同一个绘本课的录像,授课老师觉得自己的解释太多,使得故事不够连贯了;而另一老师却觉得解释得不够,有很多内容没有解释就一次讲过去了……

    这些问题都非常真实,但仔细一想,会发现“绘本课如何上”的问题,依然要首先清楚“绘本课是什么?”大家看到了绘本课在母语学习中的作用,知道了它的重要性,知道了“为什么”,但如果不清楚“是什么”,在没有现成的外语绘本教学经验可直接模仿时,种种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

    绘本课是什么?其实它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着生成的故事。

    小飞鱼问Becky有没有英语兴趣班,我想报!

    内在认知的“互动”——在大脑中的建构

    孩子都喜欢故事,但故事被写成之后,就像睡美人一样,沉睡在书中。绘本课,就是通过教学把睡美人唤醒,让她在孩子的认知中活起来。而唤醒故事的方法,就是“互动”——在认知内部来说,就是孩子原有的认知图式与新接收的信息之间“互动”。这就是为什么母语讲读绘本的具体方法不能直接套用在英语中。

    比如放录音,孩子听的如果是母语,大部分信息都可以被原有认知图式所识别,同化或者顺应就变得可能,于是故事就活起来了;但如果孩子听的是外语,只要极少信息甚至几乎没有信息对他来说是有意义的,在认知中构建出一个故事又怎么可能?

    而绘本则为孩子增加了视觉信息——因为绘本通过画面展示的信息是孩子能够获取的(孩子的读图能力比大人还更好),配以大人绘声绘色的声音和表情,孩子把这几类信息汇总,如果在他的认知图式可消化的范围内,那么故事就活起来了。那为什么英语老师即使已经绘声绘色地去讲了,孩子看起来还是不太理解呢?因为外语的信息量在总信息量中占比太大,超出了孩子认知消化范围。那为什么纯母语环境中或者把人扔进外语环境中生活,即使信息量再大,都能学会呢?因为在那样的处境中,事关生存,没得选择:必须学会周围环境的语言,才能跟周围人更好地交流——即使是牙牙学语的幼儿也一样。当然婴儿因为并没有别的先入为主的语言,所以它不会像已有语言的大孩子和大人一样,会想要先借助原有的语言去思维。

    所以,老师即使是绘声绘色地讲绘本,也要注意你面对的是怎样的孩子,这些孩子在场中所能获取的信息量是不是可以消化、让故事在头脑中活起来的?也因此,同一个绘本,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讲法。比如对于英语刚刚起步的孩子,就没有必要把那么多的生词都要解释到,只要能让故事流动下去、能让孩子头脑中建构下去就可以了。甚至必要的时候,需要有一些中文解释——否则,孩子如果无法理解,又如何跟着往下走?

    晨山校园生活掠影

    外部活动的“互动”——在教学中的设计

    认识到绘本教学在孩子的认知上是新旧信息的“互动”,大家在操作上也就有了原则和方向,刚才提到的一些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绘本的核心是故事,不是单词、句型和语法,也不是图画。所有的信息汇聚在一起是为了构建一个故事。孩子喜欢故事,跟着主人公去穿越各种各样的旅程,他们在听故事的时候比大人更容易进行角色自居。也因此,我们根据孩子的这个特点,让他们在故事穿越中,不知不觉地听了、看了外语输入的信息;经过很多很多的故事之后,那些不知不觉输入的外语信息反复在语境中出现,孩子也就理解、默会了;在这样丰富背景的积淀下,再引导孩子归纳、提炼句型和语法,一切就变得自然而然。

    因此在选择绘本和备课时,就要有意识地思考,哪个角色其实就是孩子他们自己?如何唤起孩子的经验和兴趣,让他们更好地代入角色,因而能够互动着生成故事?互动,往往意味着这是“我和你”的故事,而不是别人的故事,所以老师要对绘本进行必要的改编。比如If You Give a Cat a Cupcake(《要是你给猫吃蛋糕》)这个绘本,其实那个小猫就是孩子们自己,想要吃的,想要玩的,随性而至;大人就是那个小女孩,满足小猫的需要,陪伴它,容许它的调皮捣蛋。所以故事就不再是“If you give a cat a cupcake, he’ll ask for some sprinkles to go with it. ”,不再是第三人称的故事,而是老师对孩子说,“If I give you a cupcake”,孩子答“I will ask for some sprinkles to go with it.”这就成了在场的老师和孩子的故事。故事开了头,后面都是一样的逻辑、一样的句式,只是不断地随情节变化内容——每到下一个内容,可以先让孩子猜。这样一来,故事的推进又有了好奇与思维挑战,孩子会玩得非常开心。

    但是孩子不会说英语又怎么参与到互动之中呢?这就是故事的魅力了——故事会带着孩子往前走,或者孩子会编着故事往前走。老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下这个故事的核心句子是什么,并把它固定下来——低段的绘本一般来说都具有重复的特点,即相似的情节和句式反复出现。比如在If You Give a Cat a Cupcake,进行改编之后,反反复复就是“If I give you something”和“I will ask for  something”。首先在第一个环节通过种种信息(画面、声音和表情,乃至中文解释)让孩子理解了这一组对话,老师带着夸张的语气和表情扮演,孩子的兴趣起来了,老师就可以带读一下属于孩子的那句“I will ask for something”,并通过正面反馈,让个别孩子读、小组读、男女读等各种方式让孩子得到练习——这样,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孩子也就有了语言支撑。即使不是全部孩子,但学得快的孩子学会了,玩进去了,慢一点的孩子会被带动——如果最快的孩子只要老师带2遍就会了,可能慢一点的孩子需要3遍,那他又听了最快孩子的一遍之后,也会了;同理,再慢一点的孩子可能听4遍,再再慢一点的孩子可能听5遍。

    亲爱的老师,你发现了吗?这样玩下来,孩子当然有语言收获。孩子在听读这个故事,就是在借助着有意义的信息输入英语;不断反复的核心句子,经过那么多次的反复之后,孩子也有了一定的印象。但我们不需要孩子通过一个绘本就精确地记住了什么,而是通过几百个绘本之后,他们自己自然就默会了什么。

    如何知道孩子是否理解?并不是通过问答题的方式——才刚刚开始接触英语,怎么可能就让孩子用英语去回答问题?(所以也不能照搬以英文为母语的教学方法)孩子能够理解情节,为之哭为之笑为之紧张,这就是理解本身;孩子能够理解角色的处境和情感,用恰当的语气和表情运用核心句子,这就是理解本身。仍然是If You Give a Cat a Cupcake这个例子,想要的新物品孩子不知道单词是什么,如果他说“I will ask for 划船”——还学着用外国人说中文的强调说“划船”,那说明他完全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而且还觉得很好玩。

    所以,第一遍讲故事,不是放录音,而是汇聚种种信息,在互动中帮助孩子在头脑认知中理解故事,在情感上喜欢参与故事。只有喜欢了,才有可能愿意角色扮演,才有可能回到家以后想要兴致勃勃地表演给家人看,讲给家人听,在成就感和安全感中,愿意一遍遍地听录音,达到大家说的“磨耳朵”效果。从而,形成教育学的良性循环。

    晨山校园生活掠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研|低段英语绘本如何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sa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