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亲爱的安德烈》

读《亲爱的安德烈》

作者: yang_c54c | 来源:发表于2019-07-21 23:29 被阅读0次

    这是一本龙应台和长子安德烈三年的书信往来,共三十六封家书。一个十八岁少年和母亲,通过书信的方式,了解彼此的思想,也许更多是母亲想去了解儿子。今天读完第31封家书的时候,因为想要按时先把作业交了,所以提笔写一点读后感。

    看这本书,有一种很莫名特殊的身份感,有时我会以母亲龙应台的身份去看这些对话,去思考母亲和孩子之间对不同问题看法的交流方式,也很感动妈妈如此耐心敏感的去寻找儿子书信里面的问题和想法。有时,作为和安德烈同样85年出生的我来说,当看到他初入大学就在讨论价值认同,文化,贫富差距,民主自由时,回忆10多年前,我的读书留学生涯和思想,不尽感叹不同制度和教育背景下,思想意识的差异自叹不如啊!说简单点, 读这本书我仿佛自己一会是安德烈的同盟,而一会又变身站在了母亲的角度。

    在这些家书中,说说我印象最深刻的话题:文化、生活艺术、美、品味。龙应台在十八岁那一年,第一封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就提到她们那个年代的人自身的残缺“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但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畴,不是一种内在涵养。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但是生活艺术,更应该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它应该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是啊,物质的贫乏会造成对美的贫乏,我们这一代的大多数估计音乐和美术也只能是一个知识范畴,或许比她们上一代好一点,但也是一件时时刻刻需要提醒自己保持的东西,而我们的下一代呢?就和安德烈是相似的,他们现在的物质足以丰富,可以去博物馆、看音乐剧、去美术馆、我想他们出来比我们更懂得生活的艺术,更有一种内化的品味。它无法补课,它伴着你成长而逐渐渗入成为你举手投足间的无意流露。

    再说说安得烈信中让我获知的一些信息,有些看了他的文字我会有种恍然大悟之感,有些又感到诧异。譬如,他提到在香港留学,国际生和本地生交流很少,哪怕国际生都分圈子,美国和加拿大的凑一起,欧洲的凑一起,没错,这像极了我们去欧洲留学的经历,中国人韩国人泰国人这些会很自然的交朋友,这不关语言,而是文化气质相近,成长背景接近。而让我诧异的是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原来香港学生的英文也是中国式英文,他们大部分也不会用英文聊天,像极了我们的英语,你可以很正确的语法去书写一篇论文却在生活中不能解释一个听起来很搞笑的笑话。安德烈觉得香港缺少文化,他是一个德国人,一个从小生活在欧洲的混血,他有一种欧洲人的生活态度和气质,而这些对于我这个有几年英国生活的人来说足以理解他的意思。欧洲有着丰富的文化,欧洲人有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他们享受自己的事情,为喝咖啡而喝咖啡,为聊天而聊天,美好的不是那个地点, 而是那个地方笼罩着情调和氛围,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沉淀。当我读完那封家书我突然想说,我的孩子是不是有机会还是应该去欧洲学习生活呢?欧洲确实是一个提高品味和文化气质的地方,飞两个小时你就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而相对于美国和中国,都是类似的千城一面。

    最后聊聊品味,安德烈很好玩的问他妈妈你的品味是什么?似乎他的确觉得自己的品味比他母亲胜一筹,就像我们会觉得自己品味胜过父母,但有一天也许我们的孩子也会质疑我们的品味,不是么?龙应台说好的品味由富裕和环境创造,物质营造了品味审美,她与儿子之间的差距,即是时代之差,也是文化之异,甚至是阶级的分野。当你身处一个比原先更好的环境,比如你来到欧洲,这么一个有生活艺术的地方,那品味也随之改变和提高,我自己就深感自己的品味在留学几年被英化,乃至至今,我都基本会去购买英国网站的服饰。最后稍稍感慨下一个德国生长的孩子,21岁会思考的议题: 自由市场机制、党派的经济和政治立场,公民权利等等...好吧,21岁的我在考虑什么?应该就是大学书本的那些知识点,真是读书的过程是寻找差距的过程。我们这代人和西方世界长大的孩子意识思维是有明显差别的,对于社会责任感和贫穷也是理解不一样的,但我想等我的孩子出来,这种差距会不再那么强烈。

    今晚就写到这吧,愿我的孩子长大时我还能和书中母子一样,打开心扉的聊,愿我还有能力去解答一些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亲爱的安德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sb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