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落地时对关节和骨骼的压力是俯卧撑准备姿势的好几倍,而且每一步前进都会造成新的压力。所以,跑步时首先要学会正确的姿势,才能减少关节、骨骼的耗损,才能长久地跑下去。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跑步时的正确姿势。
首先来看跑步时的落地方式。如果跑步时是前脚掌落地,脚跟腱和小腿肌肉可以协助减缓落地之后的冲击力。虽然跑起来比较费力,跑完后肌肉酸疼,但是这种落地方式可以减少对骨骼和关节的伤害,综合来看是利大于弊。
虽然跑步时比较费力,但是它能降低关节和骨骼的压力;要提高小腿肌肉和跟腱的力量,让它们协同缓冲落地时的冲击力;跑步时不要出现过度跨步的情况,避免形成剪应力导致膝盖受伤。
其次,跑步时膝盖要保持一定的弯曲度,这样才能在脚部落地的时候利用肌肉来缓解冲击力。如果膝盖是直的,那脚部落地时的冲击力又落到了骨骼和关节上。
再次,要提高步频的速度。步频,就是两脚落地交替的速度。双脚离地的时间越长,落地时造成的冲击力越大,所以步频越快,落地时造成的冲击力也就越小。那跑步时步频维持在什么速度合适呢?大概180次/分钟即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查看自己跑步时的步频速度,可以在跑步时佩戴心率表,其手机端可以自动显示步频速度,在跑步过程中尽量让步频保持在180次/分钟这个数值左右。
小腿肌肉粗大,可能是跑步时过多地使用小腿发力造成的,尤其是在后脚蹬地的时候。我们认为跑步时后脚蹬地是一个加速的动作,可事实上后脚蹬地也是一个“刹车”的动作。举个例子,磁悬浮列车之所以速度快,正是因为摩擦力小,可见摩擦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速度的快慢。如果跑步时用力蹬地,就会加大摩擦力,使得脚后跟停留在地面的时间变长,相当于踩了刹车后再启动,速度自然就慢下来了。所以跑步时尽量不要用脚后跟蹬地。
——摘自张展晖《掌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