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今天上完《寓言二则》。教学中的两个插曲故事真是耐人寻味。
《亡羊补牢》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在课文里找到“亡”和“牢”的意思。学生自己读了课文之后,很快找到了。“亡”就是丢失,“牢”就是指的羊圈。再让他们连起来说了题目的意思——丢了羊之后再把羊圈补好。可是好几个学生是把道理讲出来的,学生理解力非常强大呀。我想学习这一课也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接着生字词语的教学,学生都学习得非常认真,也会读了。正在这时候,小胡同学却拿着三角尺玩得正起兴。我边讲课边走下去,不动声色地收下了他的尺子。他自然明白了我的意思,很不好意思地端正了坐姿,开始看着我听课。
课快结束了,这时候,正好要让孩子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说说有没有“亡羊补牢”这样的事发生过。好几个小朋友都举手开始侃侃而谈自己的经历。这时,我把目光转向了小胡同学,他正睁着大眼睛,听得非常认真。于是,我说:小胡同学在刚上课的时候,没有认真听讲,经过老师这个“邻居”的提醒,他已经认识到了错误,非常专心地听课了,这是不是“亡羊补牢”呢?“是!”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小胡同学也听得更认真了,我想,学生已经明白了这个故事的道理了,不用多说什么了。
今天早上,君浩同学来到教室,神秘地对凑近我:“老师,我告诉你吧,我昨天把乌龟蛋戳破了。”“你呀,不是伤害了一个小生命吗?”
他习惯性的摸了摸头,不好意思地回到了座位上开始晨读起来。
前几天,他就告诉过我,从朋友那儿得到了一个乌龟蛋,想孵小乌龟的。
上课了,继续教学《揠苗助长》,课堂结束,君浩的乌龟事件,当然就是典型的“揠苗助长”事件了。课文中的宋人,违背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办了坏事。君浩呢,也违背了孵乌龟蛋的规律,结果,还没有到时候,就把小乌龟扼杀在蛋壳里了。
寓言二则的故事,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找到了鲜活的例子,教学起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对于寓言的道理,学生更加明白了。
课后,批改了昨天的日记,居然发现了则文同学的《亡羊补牢事件》。哈哈,这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呀。这个孩子的描写事件能力也真是太强了。附上学生日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