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上午的课间,学校广播里朗读的是本次作文比赛高中段三等奖的获奖作品——高二(3)班苏晓西的《暗恋的滋味》。
这个标题一出,原本嘈杂的校园似乎瞬间变得安静,操场、走廊、教室,同学们三三两两,或坐或立,或交头接耳,或认真聆听。大家的脸上有惊讶的,有羞涩的,有不怀好意的,有不可思议的。连留堂还站在讲台前的老师都露出一抹了然的笑。
能让这样一篇在中学校园里算得上耸动的文章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并且通过校播朗读出来,除了作者文笔清新自然,文章确实是好文章之外,主要还得归功于本次比赛的评委老师和学校的教导主任。
此次比赛的主评委是高二年段的语文老师,这是一位有着浪漫情怀的年轻的女老师。她认为作文比赛就该关注作文本身,况且文章内容实际上也并无伤大雅,谁不是从这个年纪过来的呢?她力排众议,将文章递到了年段长和教导主任那里,最终争取到了他们的支持。
而据这位教导主任自己所说,她读书时是个在课堂上偷偷看言情小说的有着满满少女心的好学生。她不反对学生看些与课本无关的书籍,只要懂得把握分寸,保持成绩。最后的决定便是她拍的板。
文章以第三人称“她”,讲述了一个女生暗恋班上坐在她斜后方的那个男生的故事。她在一次课上无意间的转头,看见了那个认真做笔记的男生,窗外照进的光束打在了他的桌上,光斑折射在他的脸上,那一刻她觉得时光静止而温暖。从此,她不自觉地时常装作无意地转头,看他一眼,汲取养分来应对一整天高强度的学习。
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因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造就了她无数次刻意的回头,只为期待他无意间的一次抬头。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暗恋吧,真的如书上所说,苦涩而甜蜜。
文章一经播报便造成了不小的轰动,苏晓西一下子成了名人,头几天总有低年级的同年级的同学在课间跑来她的班级外面看她一眼,顺带想看看坐在她斜后方的是一个怎么样的男生。
班上的同学都知道,苏晓西的斜后方实际上坐着的是一名女生。他们问苏晓西,文章里写的到底是不是她自己的故事,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苏晓西总是笑,那就是一篇虚构的小说而已,我这还有很多,有谁想看的?
大家都知道苏晓西喜欢写小说,也便不再刨根究底地追问了。
有实在八卦的,课上总盯着苏晓西看,想瞧瞧她到底把头转向了哪里?可别说转头了,人家苏晓西课上分明只有抬头和低头。
苏晓西想,都写着是暗恋了,我还能让你们揪着变成明恋不成?真这样了,这篇文章怎么可能能播?
坐在她斜后方的那个女生成功地帮助苏晓西掩了人耳目。大家都忘了,事实上高一刚开学的时候,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不是女生,而是那个男生,徐思东。
是的,苏晓西暗恋的是现在已经调到她后面位置上的徐思东。
苏晓西和徐思东表面上少有交集,实际上关系不错。他们时常在课后相互递送一些纸条,聊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文章播报出来后,苏晓西想,别人猜不出来,徐思东肯定猜得出来。只不过,那时的徐思东什么都没有问过。
转眼高二结束即将进入高三,班里举行了一次联欢晚会。桌子沿着教室墙壁围成了一圈,苏晓西坐在了徐思东旁边。
教室中央正在表演的是一个多人小品,幽默搞笑,大家看得正欢。徐思东突然拉了拉苏晓西的衣角,塞给了她一张纸条。
苏晓西不明白自己怎么这么紧张,她转头看了徐思东一眼,发现他认真地看着节目。她深吸了一口气,左右瞧了瞧,偷偷地打开了纸团。
徐思东问她,那篇文章里的男生是不是我?
苏晓西不懂为何突然一下子泄了气,她写道,如果是的话,你又怎样?
过了好一会,徐思东递回了纸条,上面写道,哈哈哈,是的话,我得考虑转学了!
苏晓西笑着,转学?你是没机会了!
苏晓西明白,还没来得及表白,她已经从暗恋沦为失恋了。
高三的生活紧张严肃,所有人都在奋力一搏。徐思东却在这时谈上了恋爱,并且明目张胆地高调着。学校态度再开明,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没有作为。徐思东被叫去谈话了。
苏晓西在被拒绝的当下都没有感觉时间这样地难捱,她魂不守舍,频频转头向后门看去。
她望向陈小玲,徐思东的女朋友。她好像没有受到影响般的认真地做着习题,偶尔和同桌交流几句。
苏晓西觉得自己快炸掉,恨不得起身跑去教师办公室看看。
徐思东回来了,苏晓西写了张纸条,团成一团回头想丢给他,却瞧见他倾身递了个纸团给邻桌的同学,指了指埋头做题的陈小玲。
苏晓西转身将纸团塞进口袋,想着,原来苦涩比甜蜜多多了。
高考结束,苏晓西和徐思东考上了不同城市的大学,一个南一个北,相差几千公里。她并不想和他相距这么远,无奈人家为了爱情,紧相随,她就算和他同在一个大学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们依旧有联系,仍然是聊些无关紧要的话题,触碰不到彼此生活的核心。
见面就是一年一次的同学聚会,真正关于彼此生活学习的近况,反而是从这些日渐生疏的会面得知的。
上大学没多久,徐思东和陈小玲便结束了这段曾经谈得高调的恋爱。那是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春节,徐思东给苏晓西发了一条新年祝福,短信一看就知道是自己编写,不是群发的。苏晓西想了想,打了一个电话过去,窗外充斥着烟花爆竹声,她和他只得拿着电话等这一阵响声过去。鞭炮声短暂地消停了一会,她仿佛听见了徐思东哭泣的声音,待要听个仔细,耳边又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
你……,苏晓西犹豫地开口。
一阵静默,之后是电话挂断的嘟嘟声。夹杂在热闹的鞭炮声中,那么细小,那么,让人觉得悲伤。
过后,苏晓西和徐思东谁都没有提过这通电话,仿佛那痛苦的哭泣声只是一个幻觉,倘若手机里的通讯记录不存在的话。
聚会的时候,苏晓西看着他俩,徐思东侃天侃地,陈小玲肆意欢笑,一切如旧,不过就是同学一场。
可苏晓西还是瞧见了徐思东低头的落寞,就像她转头时的苦涩。
时间总能治愈一切,不止他的,还有她的。听说他谈了新的女朋友,她也准备着紧张的实习,一切都在往前走着,他和她的联系是越来越少了,逢年过节发过来的短信成了转发的。她很多次编辑着真心的问候,最终还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删掉了。
很快大家都毕了业,找了工作,苏晓西如愿当上了文字编辑。聚会上,有同学想起了曾经轰动校园的那篇文章,打趣道,还是晓西厉害,把兴趣培养成了工作。话说回来,那个男生到底是谁?
苏晓西笑笑,抬头看向徐思东,喏,不就是他嘛!
真的假的?徐思东不是坐你后面?
哎呀,苏晓西,你藏得可够深啊!高一那会徐思东不就是坐在苏晓西斜后方嘛!
大伙一脸恍然大悟,活像错过几百万的表情。见苏晓西和徐思东没有尴尬之情,气氛一下子活络了起来。
有人问徐思东,你当时就没察觉?
徐思东开玩笑,怎么没察觉?心里可得意了,见你们八卦,还得假装不好奇,其实不知道偷偷嘲笑你们多少回了!
看没把你得瑟的!众人笑道,苏晓西,你当时怎么就喜欢上这人了?
苏晓西状似无奈,还不是因为他帅嘛!
大家又是一阵哄笑,看不出来啊,苏晓西,你一个才女竟然如此肤浅啊!
有人不嫌事大,问道,那现在呢?
苏晓西抬头看向徐思东,认真地说道,现在还是很帅啊,不过,我觉得我男朋友更帅!
聚会结束,一群人说说笑笑地走出餐厅,苏晓西转身道别,走向了等待她的那个他。
车子缓缓地向远处驶去,苏晓西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月光温柔如流水,她想起曾经写过的那些的纸条,想起细心珍藏起来的那个铁盒,她知道,有些东西已然没有它们立足的位置了,就像当初的那篇文章,在被播报出来的那一刻,已经随着那年夏天的风,飘向了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