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作家。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想法,主要是起源于平日里脑子里的那点事儿。
我素来喜欢幻想,也就是传说中的用“假如”造句。假如我是谁,我会怎么样。时日长了,我便觉得如果我把它们都留下来,也许就会了却了心里的这个幻象。在我看来将幻象留下来的有三种方法,一种是写成故事,给一个人赋予我的灵魂,来实现我的梦想,亦或是痴想。第二种便是用画笔来留下当时的场景,最后一种则是将其留在影像机里。思来想去,翻来覆去,各种因素分析之后还是选择了第一种方式。选它其实并不是因为我多会写书,而是后两者我的技能真的匮乏之极,不过也是因为文字的可塑性,与可变化性较为丰富与灵活。
想法到了,接下来就开始动起手指。但真的要把幻象成字,片段成画的时候又把自己卡壳到半道了。于是乎,便开始像我们刚出生时,牙牙学语那般的节奏开始了模仿“大人”们如何的组词成句。然后,便是各路疯狂的看相关的小说。当故事结构得到了满足,便开始不再拘泥于只有故事没有内涵的情节,这会子便开始看起故事人物的专业知识来了。从此开始了一条剁手之路,在各大书城网站图书活动的时候大肆购得专业图书得以抚慰我空虚的储备。这才知道,一本书,一本不错的好书需得各种知识储备。也知道为什么老舍,鲁迅,冰心,闻一多等大家的旧时照片大多在书房,而书房可谓之”汗牛充栋“。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这样的阅历的人,他们的书才能得以传承到现在,以被奉承为经典。
书房里的片段初来乍到的我,并不是要开篇得一篇伟作,而只是想求得一篇不算次的故事罢了。不空洞,不平白也就了却了心头的这点对自己的要求。
一部文学的内涵并不是自有的思想,而是吸取各界信息得以融合的精粹。当然,这些并不是说我们在选择书的时候的“来着不拒“而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弃之”。优良的食物促使我们在生物上健康的成长,而优良的教育便是来填满生物上不可填满的空虚。于是我们便有了书这样的养料,我们想输出我们的这一养料,便愈加的需要外界的填充。这既是我今天的”以书养书“的概念。
其实不管是快餐类的书,还是养生汤般的书,都需要有其外界的供应,只不过是看供应商的品质罢了。
书社的一瞥自从我开始了写作的道路,便爱上了书社这样的地方。无需用更多的语言就可以和各类大家聊天。有时候在看过一本好书的时候,都会觉得世界豁然开朗,甚至有觉得读一本书,胜过跟一堆“废物”讨论的感受。并不是打出诳语,而是真切的对于书的迷恋,它的气息,它的气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