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城旧事

小城旧事

作者: 湍河故事 | 来源:发表于2021-04-18 13:08 被阅读0次

    [图片]

    小城旧事

    文/江燕

    年少时在湍河北岸的村小和镇中就近读书,九十年代初期才考取位于古城中心的第四高级中学(即现在花洲实验高中的前身),而我所在的村子与古城仅一河之隔,从每逢周日我跟随大人们或是伙伴们拥入小城,到求学于这座城市,朝夕地相处,耳鬓又厮磨,总感觉小城呢,就像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热忱地打开它的臂膀,温柔地拥抱我。

    1电影院(蹭书)

    印象最深的,古城路与新华路相交处,东北角是中国邮政,西北角是人民影院,它们之间有一大片空场地,

    本来是闲置着的。也不知是何原因,突然有一天,市内的流动书摊都汇集这里了。从此,好奇的我们心心念念着每个周日的到来,大丁桥建成以前的湍河枯水期时,我们是趟水过河来这里蹭书看的。

    摆书摊的,有老年人,中年人,还有小年轻,他们大多用轻便的杨树木材锯下的薄木板装订而成书橱,有正方形的,也有长方形的,里面再用小的木板划分成小的格格,来摆放不同类别的,比如小人书、画报、杂志、老旧藏书等等,摆放的齐整,就容易查找。书橱一边紧挨着地面,另一边用支架支起来,不用多弯腰就能伸手够到自己的所需。也有细心的摆摊人,怕书会因掂来拿去的而有损伤,就用橡皮筋绑扎固定,更高级些的,做了透明的玻璃柜,比较昂贵的书籍摆放到里面并小心地上了锁。

    我们平常去看的小人书,是二分钱看一本,五分钱看一个完整的系列,一角钱一个下午随你挑。规矩是规矩,可我们这些娃娃爱扎堆儿,爱热闹,大多数的摊主稀罕人多,会收了我们二分钱,叫我们随意看。我们自然不会推让,小板凳上一坐,给了摊主二分钱,一个上午或是下午,不知不觉得就过去了。

    那时候,《西游记》《红楼梦》是我的最爱。当读到孙悟空的师傅唐三藏真假不分误把妖魔当好人,无端斥责悟空市,我会恨得咬牙切齿,真想为孙悟空打抱不平,好糊涂好无用的唐三藏啊!当读到黛玉牵挂宝玉而深夜前去探望宝玉而不得进,误会之后凄凄惨惨地冷月葬花魂,我会和黛玉一同哭泣,心疼这痴情又专一的女子……

    其他的,《水浒传》《哪吒传奇》《白蛇传》等等,我也有读,只是记忆都不很深刻。也许,就是这些童年时期的零碎的点滴的阅读,渐渐地于文字有所领悟。

    蹭书摊,有安心的时候,也有不安心的时候,有的摊主善良,而有的摊主相当的奸滑些,总不叫我们多看,我和丁婶的儿子小刚总是背过那些摊主,私下里交换了看,不过我们看着小人书,心里稍有忐忑,而离开书摊时总会偷偷地乐。也许,摊主是知道我们这小把戏的,只是表面上不说而已。

    2星光厂(蹲摊)

    古城路北头,中国邮政储蓄的后面,是小城有名的星光厂,据说当年它承接军队里某些类型的飞机零部件的加工工作,是一家国营性质的正规的军事加工厂,还颇有几分神秘。

    星光厂里走出来的大人,小孩儿说话总是文绉绉的,不像我们本地人,说起话来一撅头一块。这些人是随着

    工厂的迁入而到来的,东北人居多,现在想来他们说的应该是标准的普通话,而那时闭塞的小城还没有普通话这个概念。

    最吸引我的是,他们是拿国家工资的有钱人,体面的很。因为我们那一个小村庄里吃国家饭的就不过两三个人,丁治国的在化工厂上班爸爸,丁小梅的在村小做教师的妈妈,丁红军在教育局看大门的爷爷。而星光厂里都是这样的人,能不叫人羡慕。

    我想,是不是大家都知道星光厂里有钱人多,它的大门口才成了我们一家以及村里的叔叔婶婶们摆摊首选呢?一定是的。我们卖什么呢?卖时令的菜蔬,还有村子里田野里的新鲜美味儿。

    有采摘来的,香椿芽儿、槐花儿、榆钱儿和葛花,芝麻叶和莲子,有红薯尖和野菊花。有挖掘来的,荠菜、三根(黄黄苗、茅草根儿和苇子根儿),红薯尖和花生果等等。还有家里养的母鸡下的白皮和红皮的鸡蛋,家里养的鸭下的不大不小的鸭蛋,鹅下的大大的鹅蛋。

    蹲摊儿也有诀窍,一是能够坚守阵地,二是得有眼力劲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你勤快些,天天来,就会有客人看你面熟,信任你于你。如果你又能察言观色,知晓主顾大概的需求量和购买力,小心应付,那么一回生,二回熟,打过几次交道,喜欢你了,下次必定还来找你来买他所需。

    星光厂正大门进去百十米,有一户做冷饮生意的人家,听说他小店也是公家的,夏天的时候他们做了冰棍雪糕来卖,批发零售都可以,也比较便宜。偶尔,父亲母亲会在卖完菜后买上几根给我尝尝,天真是热,而冰棍真是甜,甜到了我的心里面。

    地摊的文化,从来就没有衰退过,具体兴起于何时,暂且不说,而今天它们依然昌盛,每逢周末起早去早市里转转,摊挨着摊,摊连着摊,各种物什,你能想到的和你未曾想到,都可以找得到!

    而今的星光厂,经过早些年的改制,仿佛不复往日神采,又听说它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期待明天的星光依然灿烂!星光的存在也时常提醒着我,追逐梦想的脚步永远不要随意停息!

    3江家坑(信仰)

    古城路南段,某个小巷向里走,有个叫江家坑的地方,曾经是我少年时的天堂。这里有个基督教教堂,是小城最大的信徒聚会场所。父亲和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每个周日的上午必到这里参加集会。

    那时的父亲母亲在连续有了我们三个姑娘之后,对于男孩子的渴望是那么的热切,他们那么努力地耕耘又那么的贫穷,他们把这都归结于他们的罪过,是上帝想要惩罚于他们,他们便跟着众多的信徒来到神圣的教堂,进行洗礼忏悔,唱诗诵经,做祷告,做奉献。

    我跪着,也跟着母亲被牧师做了洗礼,母亲和她的信徒姊妹唱着动听的赞美诗歌,牧师先净了手,再用手指蘸了蘸些许葡萄酒,轻轻地涂抹在我的额头,说是从此我就是受了神祝福的孩子,我做的一切神也会看着,他会护佑我此生的平安与喜乐。我似乎懂了“阿门”这个词的涵义,还旁听会不少的优美的诗歌,以及祷告时大家口中必要念叨的那段诗文: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遵你的国为名,愿人都遵你的名为圣……念叨时,我总感觉内心里有些美好的情绪在不断地游弋些和充盈着。

    父亲母亲虔诚地和大家分享近日所受神的恩惠时,我和娥妹会教堂周围晃悠晃悠,找些乐子,爬爬矮的树,赏赏野的花,揪揪桑树叶,逗逗谁家带来的小狗,有时也会缠了母亲二毛钱,买了一长串糯米球来,成晌地嚼,成晌地笑。在这里,我还结识了不少的新朋友,耳闻了不少的新鲜事,这里又像是我的第二课堂,趣味多多,所以逢周末无论如何会缠了父亲母亲一块儿过来,好像是他们也特别乐意带我们过来,领受神的恩典。

    多年以后,我想想,江家坑的确曾是我童年的天堂,我灵魂里最初始的有关良善和敬畏的启蒙绝对是来源于这每周一次跟随父母而来的信仰的活动,我像父亲母亲一样,仿佛也有了自己的坚定的信念。外出走到哪里,有了什么苦恼和困顿,我会不自觉地寻到当地的基督教堂,去感受感受神迹,沐浴沐浴神灵,而给与自己重生的力量。

    奇妙的是,父亲母亲信仰基督的第二年便有了他们的第一个男孩儿,也是唯一的一个,我的小弟。父亲母亲给我的小弟取名为——永生,是真心地感谢上帝的赐予!再后来,我终于数年奋战考取师专,不会骑自行车的母亲硬是拉着我的手徒步来到这所教堂,跟牧师和她的信徒姊妹们一再地分享她的幸福和快乐。尽管我很不喜欢被人围观,我还是做了母亲的乖女儿,任由她使来唤去!

    江家坑数年后不再繁盛,听说是领导层的牧师们有了意见的分歧,再后来就被新的更高级的教堂取而代之了。

    4粮库(交粮)

    古城西两公里处有我市最大的粮食中转站,一年一度麦收过后的交“皇粮”,父辈们必要去那里的,本来是以乡为单位交粮,我们村属于裴营乡,可是距离城西的粮库更近些,就被允准就近而不必要远道去乡里的粮管所。

    交粮的日子,天热的很,父亲早早地起床,两个和泡鸡蛋下肚,费力地把麦袋装上拉车,再带上些干粮和一壶水。父亲弓着腰使劲地拉,我和妹妹在两侧使劲地推,拉车才能缓缓地朝前移动。这是夏季里最出力而不讨好的活计,父亲拉的用力,我们推的用力,拉车还是很慢很慢。遇到上坡,父亲只好停下来央求过路的人帮忙。父亲母亲供养我们姊妹几个本就很是辛苦,所以我家买好用的省力气的手扶车很晚,而给父亲推拉车去粮库交粮成了记忆力的风景,苦涩又叫我感动。

    拉车到了粮库附近,父亲把拉车停放在路边,七八十斤重的小麦袋被他一袋袋得倾倒在路面上,摊开来。趁着日头好,父亲戴着草帽光着脚,趟了一圈又一圈,再顺风把小麦扬一扬,吹去麦里的麦糠。即使父亲戴着帽子,割完麦子打完麦子又来晾晒麦子,几场劳动下来,黑不溜秋的父亲,怕是搁碳堆里都找不出来!

    交粮一样的辛苦,晾晒好的麦子再装上车码齐挣,排着队去交粮,长长的交粮的队伍能从粮库的大门口排上二三里地远,热了渴了也不讲究,父亲脱了背心就剩一条短裤,喝上一大碗井把凉水,跟着前面的拉车缓慢前移。等终于轮到验麦和过称时,只怕那验级员给扣的多了,陪着笑脸,说着好话,幸运的一次通过,不幸运的叫你拉回家重新翻晒和扬场,可就要遭罪受了。

    好在我三爷的一个儿子在粮库开车,父亲来了他总要过来看看,所以父亲遭罪的次数并不软多。父亲也一直感激他这个堂弟,多年以后他这个堂弟因中风离开了单位,赋闲在家,无人问津,父亲总是会在农闲时节把地里收获的谷物大袋小袋地给这堂弟送过去。

    交粮的日子,天不下雨还是好的,遇上雨天会很糟糕。所以,父亲母亲会尽量避开阴雨天,但也有预料之外的时候,他们会未雨绸缪地备上一张大的塑料布,已防不测。

    父亲母亲所经历和遭受的一切,我们打小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决心靠自己的努力离开农村,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今,我们姐妹四个都在不同的城市里安了家落了户,童年时的艰难困苦驱使我们早早地学会了当家,并不懈地追寻属于自己的祥云晴空。

    5一个个市场(赶集)

    星光厂门口卖小菜是有季节性的,非得我们有菜可卖,卖了菜就有了收入,再攒一攒,遇到年啊节啊,就可以坦荡地去小城里最繁华的街市,去赶集。赶集是最最有趣的事情。

    古城路是步行街,从北头到南头,各类商家,各种货物,应有尽有。从针头线脑,饰品,鞋帽,衣物,到布匹,日用品,家用电器等等。还有各种临街的小吃,胡辣汤,油茶,臭豆腐,棉花糖,冰糖葫芦等。曾经的我,拿着冰糖葫芦,从这条街的北头逛到南头,又从南头逛到北头,来回十几里的路程,悠哉乐哉!

    这条街中段的大十字路口,有个高高矗立的百货大楼,归老商业局管理,货物比较齐全,是综合贸易商场,就像是今天的超市,它吸引了小城周边的几乎所有村镇的客源。后来它由国营转为私营,入驻多家商户,再后来,因经营不善,面临倒闭,而今它不再有昔日风采,但它曾经的辉煌谁也不能否认。

    古城街最南端连接着东西向的南桥店,南桥店的诸多商家经营化肥,农产品及日用品。南桥店和三贤路交汇处,有全城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新丰市场,经营各种菜蔬,肉类及海鲜产品。

    古城街的最北端连接着东西向的新华路,新华路是我市的中心街区,市政府在这条街,有名的工业品的大楼在这条街,工业品像百货大楼一般,是古城早期的大超市,售卖各种家电及日常用品。

    说到新华路,它的最西端紧靠着铁路的舒心园,它主要经营服装和皮鞋加工,以超低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也吸引着周边乡村的百姓前来消费。而新华路东段和穰城路交叉口,是大东关菜市场,每天天色微明时,就有大批的菜农和菜贩吆喝叫卖,声音时高时低,不绝于耳,今天。这两处依然如是。

    百货大楼,南桥店,工业品,舒心园都是购物的天堂,又都是少年的我快乐的天堂。那琳琅满目的货柜,那活色生香的菜市,那各色妆扮的路人,那不同面孔的笑颜,那……玩不够,看不够的我,总是不时地被什么诱惑而踟蹰不前,被父母落下好远;也总是在父亲母亲“该回家了,该回家了”的催促声中,不忍离去。

    近十多年来,佳美超市,万德隆购物广场入驻小城,改变了整个小城的商业布局,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小城人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综合性更强的他们吸引了大批的小城人,再加上网购的日益普及,小城人自然而然地深居斗室即可获取很好的资源。然而,快节奏也叫人少却了许多购物的乐趣,少却许多悉心沟通的情意。

    6古城路(爱美)

    古城路的中段,大十字处有一家国营照相馆,小学的某个周末母亲曾带着我去拍过照,清晰地记得那天的火辣辣的日头,那天拍照的师傅的温和的笑脸,还有照相馆内两侧墙壁上悬挂着的不同人物和不同式样的相框。

    在新华西路和新华中路,好像是还有几家私人的照相馆,可早已记不清名号。他们都是小城的最忠诚的见证人,他们最真实地记录着小城人的原始生活和精神风貌,彰显着小城人的审美观。曾经风靡小城的海军蓝,陆军绿,还有格子衬衫,喇叭裤,后来的脚踩裤,再后来的西装,牛仔服等等,想起来总是那么的亲切,叫人内心熨帖。

    除了照相馆,还有理发店,小城人爱美,照相之外就是做头发了。古城路北头有个国营理发店,最是欢喜,不只是城里上班族,乡村里兜里不缺钱的,也会大老远地跑来排着队等待理发的师傅。这里的理发师傅是小城最技术的,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审美力也是最好的。这个店是爱时髦的年轻人理发的首选。

    街头巷尾还有坐地起摊的剃头匠,只要是水源方便,挂起招牌来就能营业。这些理发摊,老人和孩子比较乐意去,一边修剪头发,一边看风景,老人不会闷,孩子不会吵。

    那时,陪着爷爷寻剃头师傅理发是我很开心的事情,爷爷的眼睛半开半合,听凭师傅摆弄来摆弄去,他很享受。而坐着等候理发的那些人,常常会天南海北地瞎聊,从原子弹上天,飞机失事,到谁家的孩子欺负了谁家的孩子,大事小事,还有无伤大雅的粗俗笑话,一个小小的理发摊子活脱脱演变为新闻发布会现场。

    有时,我会听得入迷,忘记了爷爷还还在理发,有时,我也会和附近的小孩子玩捉迷藏,跳方格打发时间……

    7四高中(追梦)

    九十年代初期,走进市中心的四高中时,我还是懵懂无知的少女,是蓬勃向上的年龄,也是无所畏惧的年龄,我们一面努力奋发,以图能够走进心仪的学校,一面心里面有了我们自己的小秘密。

    高二文理分科,理化成绩总是班级倒数的我,自觉地选择了文科,文科的学生更多些多愁善感的东西。班里的文学爱好者以语文课代表为首的小雨还成立了文学社,吸纳了学校里不少的忠粉,还煞有其事地举办周末的采风活动。

    最疯狂的一次就是集体骑自行车环游小城,我们勇敢地骑行,从城西的湍河大桥出发,沿着湍河北岸,穿村过镇,拐到城西的张湾,粮库,三里桥,到城南的月牙池,花洲书院,再到城东的金营和李寨,骑行一圈,回到学校。又再次出发,把小城内的纵横交错的主要街道和马路,骑行一遍。

    是那时,我脑海里才真正地拥有了我们的小城的大概模样,它和环抱小城的湍河一样,就像是我们的母亲,永远安静地端详着我们,爱抚着我们,也哺育着我们,肤浅的我们可是浑然不觉。

    后来,我们还筹办过一份叫做“新星”的手抄报,热情满满得办了有五六期,却因为高考的到来而夭折。学校后面有一段老城墙,我们这些文学社的积极分子逃过老师的眼睛,秘密“集结”,不知计划过多少年少轻狂的美好!

    可源于这份手抄报和社友们互相鼓励的力量,我竟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利用零零碎碎的课余时间阅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这两部作品好像是冥冥中指引了我,使我在后半生里遇见并

    亲近文字,数年坚持做文学微刊,我的生命里从此有了阳光,这于我,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是另类救赎,另类安放。

    我想,年少时,出于好奇心和欢喜心而热爱或是珍视某种事物,而中年的我是真切地感受到它们所生发出来的力量,一切的一切,就像谁说的——年少不懂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那曾经历过欢乐和伤感的无数的旧的我,逐渐地凝聚为今天的新的我,不再迷茫,不再踟蹰,而是深深地感谢往昔种种教会我的成长。

    古城,已渐行渐远渐,我们的记忆是沙漏,那些可爱的,美丽的,动人的总是如初般鲜活,它们更是珍宝,不会随意消弭,而只会永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城旧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zm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