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邀朋友散步,一进门就看见朋友脸色灰暗。原来朋友又和孩子杠上了,原因是朋友觉得孩子在家呆了一天,想让孩子陪她出去走走。
可是孩子怎么说都不愿意出门,朋友的火就起来了。
朋友经常为这样的小事和孩子闹得不可开交。
我回想儿子的童年,和孩子这样闹是不超过五次吧。最近的一次就是孩子小学一二年级时候的事,具体什么原因都忘了。所以后来母子对抗的事少有发生,是因为我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做个听话的父母,别总是和孩子拗着来。让我意识到孩子是独立个体,尊重孩子的选择是我们父母应该学会的功课。此后,遇事同孩子商量,能让他做主的事就让他做主。听上去,有些溺爱的感觉。但事实上,碰上原则问题,我们还是该教育就教育的,比如不说粗野的话,不伤害自己和别人,对他人有礼貌之类的,这些底线事先都会和孩子说好,第一次发现时会耐心说服,提醒。在我的记忆里,说服孩子很难,只要孩子被说服了,就不会有问题。而孩子未被说服前,我们也不会随便扣帽子或是用父母权威压孩子。所以当别人家的孩子在青春期和自己的父母闹得水火不容时,我们和孩子却依然如故的和我们融洽的相处。
在我看来朋友和孩子吵闹的频率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底线不清,什么都想管,不会做减法。
教育孩子要抓大放小,才能让孩子有一个相对伸展的状态。什么都要管,什么都管不好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