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假期出玩的火车上,一对母女的相处模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小女孩大约三四岁,正是喜欢咿咿呀呀说话的年龄。但是,在6个小时的旅程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这位妈妈在说话。
从她们的交谈中,我听到这位妈妈一直围绕周围的事情,给孩子讲一些知识。比方说,火车是怎么运行的,从窗外的风景讲到地球的自转,甚至从喝的水都讲到水分子的运动上。
对于我一个学理工科的女生来说,都感叹这位妈妈的知识面之广,一看就是高级知识分子,有些知识我都忘记了。
可是,孩子却懵懵懂懂的,有点漫不经心,默默地抓着自己手里的小玩偶玩耍,连我都看得出来这个孩子对妈妈说的兴趣不大。
这位妈妈是好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尽早学习很多知识,就可以在上学的时候更具优势。
现在,很多老母亲都对孩子期盼很高,尤其是孩子在四岁左右进入阅读敏感期的时候,很多妈妈会抓住一切机会给孩子传授知识。
但是,在教孩子很多知识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多多益善的怪圈,觉得多给孩子讲“为什么”,他能知道的更多。
知识的输入,尤其是像这位妈妈一样堪比“填鸭式的知识输入”,对孩子究竟起到多少作用?比其他孩子早掌握一百个知识也好,一千个知识也好,真的有用处吗?
在现在这个社会,通过技术手段,人工智能甚至都掌握上亿个知识点,那么人类的优势会在哪里?那肯定是在于人工智能不能做好的地方,就是整合、跨界、联想。
这种能力,是潜移默化的时间积累,不会很快显现出来,所以很多老母亲都特别着急,看不到孩子的进步,因为这种能力的显现不会像学习某一个知识点一样能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那么,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应该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呢?
这里用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再合适不过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对于学前的孩子来说,父母更要认清自己的位置。
第一,孩子的兴趣永远是第一位。每个孩子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作为父母没必要完全按照教科书式的版本去执行,而是需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和敏感期,适时地给孩子提供相关的资源。
第二,学会做站在孩子后面的爸妈。有些父母,会发现孩子莫名其妙地就排斥学习。这时候,就要思考一下,是否在这方面强迫得太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了。像我之前在火车中遇到的这位妈妈,就有点过于站在孩子的前面了。
第三,视野远比知识更能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网上常常说中国人的平均阅读量离欧美国家的差很多,之前没有太多感觉。直到认识一位在加拿大读书的小朋友,才知道她在高中一个月的阅读量比国内一年都多。无论整合还是跨界、联想的能力,都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基础。这也是我们常常觉得一些外国朋友批判性思维比较强的原因。
作者简介:墨竹,90后的新晋宝妈,拥有37度的温暖,以文字的力量与世界交谈,陪伴孩子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