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安静地连续读完一本书了。我以前是非常喜欢阅读的,捧起一本《读者文摘》都会如饥似渴地直到看完为止。但是后来慢慢地,有点下意识地放下了书本。
原因有二。
第一,我以前呢是个书呆子类型的,脑子不够灵活,特别死板,特别容易相信书上写的话,一看这句,哎,好有道理啊,一看那句,哎,也好有道理……看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所以我看书很少记读书笔记,因为经常会变成抄书)而且还会就一丝不苟地把书上看来的东西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去。然而现实生活是非常残酷和复杂的,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常常产生错位和落差的感觉,再看书,就多了几分疑虑。因为不喜欢那个落差的感觉,性格又细腻敏感,所以干脆就少看点书吧。
“你少看点书又不会死。”我这样劝求知之魂熊熊燃烧的自己。
第二,即使不像以前那么爱看书了,我在单位时间内获取信息的数量上,绝对不比以前少。只是我现在更愿意从网络上获取快餐式的信息,传统书籍变成了偶尔拿来消遣时间的道具。而且互联网的繁荣和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更加抵消了我看纸质书的需求,也消磨了我看纸质书的耐性。此消彼长,目前是互联网一方压倒性的胜利。
李敖先生在国内某著名大学演讲时说过:
互联网这个东西,如果你没有强大的信息分析的能力,还是不要靠它来获取信息。因为信息实在是太多了,真假难辨,我十分怀疑你那个小脑瓜子能不能分清楚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分不清的东西进去,你越看越糊涂。
我完全同意李敖先生的观点。
从互联网获取的信息,你得花你一半的精力去分析出其中的套路,而且有大约三分之一你根本分不清,最终沦为无效信息。论信息的质量,纸质书相比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流沉淀的东西更深厚一些,可以挖掘到更多,质量更高的信息。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传统书籍分析糟粕的成本和难度都比网络上要低得多得多。
而网络信息流的优点在于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渗透进生活的广度更宽阔一些,并且针对性很强,信息密集。而且它是动态的,随时更新的。但因为互联网是流量为王的先天特质,生产出来的东西基因上就是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有太多的迎合。而传统书籍大多是以作者为中心,以作者本身表达自我为导向的。
典型互联网:你想听啥,我说给你听。
传统书籍:我有一个故事/技能要说给你听/交给你,啥?你不听/不学?你爱听不听,反正我要讲。
过多依赖网络获取信息容易让人浮躁,碎片化的信息形式会逐渐消磨掉人的耐心,把人们惯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敷衍,大家都在被灌输“看明白一件事,花三分钟看这篇文章就够了”这样不负责任的东西。加上网络上信息迭代快到令人发指,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愈加趋于表面化,片面化,还不等一件热点事情的全貌露出水面,就立马会被另外一件热点事件所覆盖。人们的关注点也随之迁移,留在身后的,都难逃被遗忘和淹没的命运。没有人会回头看他们错过了什么,误解了什么,做过了什么。在一浪接着一浪的网络洪流中,没有留出给人们反思的空间。
传统书籍还是网络信息流?各需所需而已。当然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是合理搭配。
如果你想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有哪些新技术正在被发明,人类的世俗世界的未来究竟会往哪里去,挖掘机技术到底哪家强,你家爱豆发自拍没有,毫无疑问网络是你的天堂。
如果你想要知道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做过哪些二逼或者牛逼的事情,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有一个系统深入的了解,人类精神上有多么强大同时又多么脆弱,人类至今仍无法走出的共同的困境……那么我推荐你正如八经买一些经历过时间洗礼的书籍,从中你可以探寻到答案的可能性比泡在知乎里要大一些。
互联网上是不乏精华的,只是糟粕更多。如果我想要喝一杯凉白开却要从十杯牛栏山二锅头中将其挑出来,那我宁愿慢悠悠地走向一口甘冽地井。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