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霍乱时期的爱情》文献综述(下)

《霍乱时期的爱情》文献综述(下)

作者: 孤岛屿尘 | 来源:发表于2020-06-14 12:48 被阅读0次

    二、人物形象分析

        除了主题外,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也是众多研究中占比较大的部分。《两个拉美文学经典女性形象对比分析》(张琼、侯健)一文通过对《霍乱时期的爱情》和《坏女孩的恶作剧》两部小说中男女主相似的爱情经历的分析,重点论述了两位女主人公不同的爱情观,并从法国文学家波伏瓦的女性主义角度入手,剖析造成这样的爱情观的历史及社会原因,并阐释了笔者对于新世纪女性所面临道路的思考。指出当前摆在女性面前的只有一个事实,就是无法改变的“女人”这个身份,无论是如小说开头费尔米纳一般屈服在封建男尊女卑的伦理思想下,抑或是如“坏女孩”一般利用女性地位的上升在男性社会中纵横捭阖,女性应当如小说结尾时的两位女主角一样,理性地认识现实、了解自己,然后积极追求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王晨旭在《一个痴情而又滥情的人——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阿里萨情感特征》通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剖析了阿里萨的情感特征,指出阿里萨“本我”、“自我”、“超我”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状况。

    三、叙事策略

    叙事策略方面,不少研究聚焦于“气味”在小说中的作用。如《〈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嗅觉叙事》(杨丽莹)从论述嗅觉在诱发人物心理活动、强化时间记忆、丰富叙述效果等方面,提到小说中的气味根据诱发的心理活动的不同类型,可分为“香”和“臭”及生理性气味三种,其中“香”“臭”分别指向“爱情”与“死亡”两大主题。老人的体味常诱发人不安、焦躁的情绪,健康女人的体味则常与性幻想有关,费尔米纳身体的香味被阿里萨逐渐审美对象化,他发生了“移情”现象,成为了两人爱情的象征,而带有香味的爱情记忆,又在时空距离的扩大中不断得到强化,在叙事效果上,超乎常人的体味感知力不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一环,也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效果和人物的宿命感。《〈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气味》(孟敏芮)则是通过结合相关故事情节对小说中的气味的叙述,从“栀子花味的爱”、“苦杏仁味的孤独”、“酸腐味的孤独”论证了气味如同一根 透明的丝线,贯穿着故事的始终,甚至构成情节发展的推动力量,三位主人公的人生因气味而纠缠、分裂、结合,可以通过种种气味,从气味上分析爱情的种种问题,由于气味的流动性,与回忆中的意识有着相同的特点,味道能够串联起爱之初体验、人到中年的孤独、老年对死亡的恐惧等,爱情经过种种变化,终究回归到其本质上,爱情超越了孤独,超越了死亡,最终达到了永恒。

    叙事角度下,也有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切入,从文本层面进行分析。《词汇修辞偏离视角下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通过分析偏离作为主要的修辞表征在词汇层面的表现,从而认识“霍乱”一词的动态变化和折射意义,探索词汇修辞偏离的过程,解读小说对大时代背景所作的现实主义描绘,更好地理解马尔克斯对历史、政治、现实的人文关怀。该文章指出疾病属于本质性的事实范畴(自然生理现象),但文学作品中的疾病并不单一地指向医学领域,通常是跨领域地映射指涉性的意义范畴(文学、道德、文化、政治意义),《霍乱时期的爱情》书中对疾病“霍乱”的描写可见一斑,爱情、战争、苦难、死亡,或秩序的失衡,或环境的破坏等,既是拉美地区罹难的苦难史,也是对“疾病”常规意义上的偏差。指出爱情语境下,“霍乱”的词汇偏离具体表现为爱情的萌发和生长,也偏离为情的消亡和重生;在历史语境下,“霍乱”的词汇偏离则具体表现为“民族式的疾患”,如拉美文化中的落后、愚昧、穷困等现实环境,又可表现为“内战”,即相争相斗的内战如同泛着“恶臭”的霍乱,为拉美地区的人民带来了苦难和阴影;在政治语境下的“霍乱”,常常用疾病隐喻,将其他事物比作疾病,以获得某种修辞意义、道德意义或政治意义,通常用来形容社会混乱、煽动暴力等现实状况;在生态语境下,“霍乱”展现了马尔克斯对尘喧日上的生态危机和全球化战略的审视、反思和批判,表达了对人类中心主义、西方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批判。

    四、文化符号角度

    也有研究将文化符号学作为研究角度,探究小说的艺术结构。《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看〈霍乱时期的爱情〉》基于塔尔图符号学派的代表人物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从文本的信息生成功能、创造性功能以及空间模拟功能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阐释小说的文本意义再生和空间模拟机制。从文本再生机制角度来看,小说《霍乱中的爱情》作为文本的意义生成器,有着与哥伦比亚歌舞曲班布科相似的意义结构,小说所表现出的曲折动人旋律不断扣动读者的心弦,发人深思,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灵感和多元的意义,小说中多种语言的表述交织多条动态线索使文本成为鲜活的生命体,并能够在各系统相互交融中,与在不同时代读者的对话中不断变化,增殖出新的意义。从文本的空间模拟机制角度来看,该小说明显地表现出古代神话文本和情节文本两种不同文本类型间的对话,小说的空间构造充满了“边缘”与“中心”的对立,这种空间关系又表达出非空间意义的语言,使“中心”与“边缘”不断相互转化。在小说中空间已成为一种文本类型,并且与情节文本相互作用、相互对话,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

    关于文本翻译的角度,《从顺应论的选择观看〈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英西译本》以顺应论的核心观点——选择观为切入点,分析《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英西译本,从不同角度阐释翻译的动态选择过程,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顺应论认为,语言的核心是选择,选择受到语内因素和语外因素的影响。语内因素指各个语言层面,如语音、词汇、句子等;而语外因素指影响语言选择的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指出,翻译是在动态过程中实现的预言转换,可变因素包括译者、读者、语言结构、语外因素、翻译策略等。顺应论的动态选择观可以很好地解释文学翻译。

    五、美学角度

    从美学角度,王尤迪在《〈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美学解读》中对作品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小说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从审美着眼的对象来说,作者以阿里萨和费尔米纳年轻时未修成正果的爱情持续到生命的终结,是对命运和现实的反抗;在审美表现的内容上,小说尽可能展示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在审美表现的方法上,荒诞手法、幻想的有意书写和文本内部张力的显现正是对爱情的另一种理解。

    参考文献

    [1]刘广璐.从顺应论的选择观看《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英西译本[J].海外英语,2020(06):39-40.

    [2]陈瑶.弗洛伊德与《霍乱时期的爱情》[J].海外英语,2019(17):172-173.

    [3]加西亚·马尔克斯,杨玲.《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J].工会博览,2019(24):55.

    [4]王尤迪.《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美学解读[J].文学教育(上),2019(06):44-45.

    [5]刘春娴,杨劲松.词汇修辞偏离视角下的《霍乱时期的爱情》[J].长春大学学报,2019,29(03):56-60.

    [6]石晶. 对《霍乱时期的爱情》和《包法利夫人》中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D].湘潭大学,2018.

    [7]徐兆正.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世界尽头的永恒[N]. 文艺报,2018-08-08(005).

    [8]钱方舟,武田田.浅析《瘟疫年纪事》对《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8(14):185-187.

    [9]王晨旭.一个痴情而又滥情的人——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阿里萨情感特征[J].名作欣赏,2018(18):89-90.

    [10]胡松杰.《霍乱时期的爱情》:弗洛伦蒂诺爱情的灵与肉[J].名作欣赏,2018(14):117-119.

    [11]孟敏芮.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气味[C]. .荆楚学术2018年5月(总第十九期).:海归智库(武汉)战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8:55-58.

    [12]赵渭绒.庶民理论与权力视阈下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再解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8(06):51-57.

    [13]倪楠.《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乌尔比诺——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11):129-131.

    [14]王宛颍.论《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时间主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4(11):9-12.

    [15]丁楠.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看《霍乱时期的爱情》[J].俄罗斯文艺,2017(04):152-158.

    [16]杨丽莹.《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嗅觉叙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07):79-80.

    [17]孟夏韵.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爱情观[N]. 光明日报,2016-08-06(012).

    [18]钱浩君.权力关系视阈下《霍乱时期的爱情》解读[J].秘书,2016(06):41-43.

    [19]魏辛.西方文学中“爱与死”主题初探——以《美狄亚》、《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作品为例[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6,34(03):97-102.

    [20]张琼,侯健.两个拉美文学经典女性形象对比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5):99-100+135.

    [21]舒婷.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殖民医学研究[D].南华大学,2016.

    [22]陆璇璇.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主题解读[J].电影文学,2016(07):130-132.

    [23]曾欣.从文学伦理学看《霍乱时期的爱情》[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6,26(01):63-66.

    [24]李君.浅析《霍乱时期的爱情》之悖论叙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1):99-101.

    [25]王璐.重读《霍乱时期的爱情》[J].文学研究,2015,1(02):165-178.

    [26]Jill Murie.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J]. Scottish Medical Journal,2015,60(4).

    [27]吴悦.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J].凯里学院学报,2015,33(05):178-181.

    [28]杨珕.让爱和自由发声——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J].大众文艺,2015(11):35-36.

    [29]姚婧.情感的疾病化书写——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J].名作欣赏,2015(17):125-128.

    [30]张静. 马尔克斯作品译介变异研究[D].吉首大学,2015.

    [31]荣利. “滥情”的痴情者[D].浙江师范大学,2015.

    [32]李皎.弗洛伊德人格论视域下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解读[J].语文学刊,2015(08):65-66.

    [33]於珍珍.《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医生形象分析[J].才智,2014(32):318-319.

    [34]谢璐璐.流动的爱情——论《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空间叙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21(02):91-95.

    [35]高小斐,孙世友.悲欢离合五十年——浅论《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爱情[J].才智,2014(16):288.

    [36]孙妍.爱的乌托邦——解析《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生与死[J].长沙大学学报,2014,28(03):82-83.

    [37]孟夏韵.乱花丛中觅真爱——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J].名作欣赏,2014(15):97-101.

    [38]陈风.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爱情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9]马世旭. 从《霍乱时期的爱情》看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爱情观[D].吉林大学,2014.

    [40]杜婧一.以爱情的名义永生永世——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浅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28(02):4-7.

    [41]麻英姬. 马尔克斯爱与死主题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42]诸惜时,漆舒琴.从女性主义视角看《霍乱时期的爱情》[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04):90-92.

    [43]於珍珍.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爱情疾病因素在中西古典文学中的体现[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44]王颖.浅析《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爱情主线[J].科技视界,2013(12):103.

    [45]张蕊.《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个逆行的世界[J].电影文学,2013(07):110-111.

    [46]王淑花.《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爱的虚幻与现实[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3(02):183-185.

    [47].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S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AND SIMONE DE BEAUVOIR'S "THE COMING OF AGE"[J]. Simone de Beauvoir Studies,2011,28.

    [48]老陈.霍乱时期的爱情[J].生命与灾害,2010(07):40-41.

    [49]David Buehrer. “A Second Chance on Earth”: The Postmodern and the Post-Apocalyptic in García Márquez's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J]. Taylor & Francis Group,2010,32(1).

    [50]谈清妍.爱情的乌托邦——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爱情与死亡[J].襄樊学院学报,2009,30(06):51-54.

    [51]吴怀莉.爱情  人生  死亡——析《霍乱时期的爱情》之真义[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06):155-156.

    [52]Gabriel García Márquez,A Mark Clarfield. Novel Medicine: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J].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2007,100(2).

    [53]张慧云.痴情?滥情?——以弗洛伊德的人格论分析《霍乱时期的爱情》[J].名作欣赏,2006(22):84-86.

    [54]刘娟.《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死亡主题小议[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46-47.

    [55]Anne Hudson Jones. Literature and medicine: Garcia Marquez'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J]. The Lancet,1997,350(908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霍乱时期的爱情》文献综述(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oex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