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隋唐英雄史~

隋唐英雄史~

作者: 隋唐拾遗 | 来源:发表于2019-06-10 14:41 被阅读0次

    第一章  隋朝初立

    前言:本连载只是以笔者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因隋唐历史精彩纷呈,跨度又大,全部详细解读笔者一人实在无力完成。

    鉴于此,笔者只能从漫漫隋唐史中找出一些笔者认为值得书写的大事件和一些有趣的小历史展现给大家。不是只有帝王才是英雄,所以笔者在讲帝王的同时,更会着重去讲帝王麾下的重臣与权臣。

    本连载参考的史料众多,有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中的令狐德棻主编的《周书》、魏征主编的《隋书》、刘昫主编的《旧唐书》、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褚人获先生的《隋唐演义》等,部分资料参考一些专业书籍比如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等。

    本连载只能尽量保证史料准确,难免会有遗漏和错误,还请大家海涵。大家也可以指出笔者文中错误。

    另外,文中对历史人物的评述,笔者带有明显的个人倾向,如若与笔者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论述相左,还请大家多多包涵,感激不尽。

    杨坚

    1、 普六茹那罗延普六茹坚本姓杨,自称是弘农杨氏后人,父亲杨忠因跟随西魏权臣宇文泰(北周实际创立者)起事有功,被封为柱国,号随国公,赐姓普六茹,所以我们熟知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其实从出生到称帝之前一直都叫普六茹坚,小名取得也很有特色,叫那罗延,也就是金刚不坏的意思。

    但根据后世陈寅恪先生的考据观点看,这支杨姓应该只是山东的寒族,并不是名扬天下的弘农杨氏一支,而给自己冠上一个有背景有名望的大族姓氏,给自己找一个好祖宗,中国王朝的君王很多人都这么干过。

    不过,结合到魏晋南北朝强大到无以复加的门阀制度来看,弘农杨氏确实是当时名动天下的大姓,跟琅琊王氏、陈留谢氏、谯郡桓氏号称南北朝时代的四大家族。

    而王谢两姓因为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更为后世熟知,相比王谢,弘农杨氏完全不遑多让,比如始祖杨震是汉太尉,东汉末年曹操当政时代,杨氏又出了一个太尉杨彪,杨彪则有个大名鼎鼎的儿子叫杨修杨德祖。

    杨震的九代孙叫杨元寿,在北魏做过武川镇司马,从此杨氏后人便居住在此地,世代为官,贵不可言,如果杨坚真是弘农杨氏后人的话,他就是杨震的第十四代孙了。现在大家都讲官二代富二代,算一下,人家杨坚可是响当当的官十四代。

    跟所有的开国皇帝一样,后世描述杨坚出生时也是天降异相。

    公元541年6月13日夜,杨坚出生在武乡般若寺,出生时紫气满堂。此时,一个名叫智山的尼姑对杨坚的母亲吕氏说这个孩子很特别,不可在凡俗中供养,于是将婴儿带到城内一个陋巷里抚养。

    这条陋巷在杨坚称帝以后被称为龙窝巷,这个名字一直延续至今。

    武川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大荔县城,般若寺即现在的大荔县城关中学。

    由于出身贵族家世显赫,杨坚15岁就继承父亲杨忠的功勋并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之职,封为成纪县公。16岁时,升骠骑大将军,加授开府。

    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下什么是仪同三司和开府,以后会经常讲到,其实这两个词经常连到一起用,叫开府仪同三司。开府就是可以在固定的地方办公,可以有自己的幕府和幕僚。三司是指三公三师,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三师为太尉、司徒、司空,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最为尊贵的官位和称号了。

    仪同三司就是指待遇仪仗跟三公三师相同,属于一种高级官位,是散官(有名号却无实权)的最高等级,是当时王朝赐给立过大军功者或其子嗣的一种荣誉称号。所以仪同三司就是享受正国级领导待遇,但没有正国级领导的实权。开府就是拥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和一系列办公人员。杨坚在16岁就享有如此待遇,起点比别人高了可谓不止一星半点。

    2、伴君伴虎杨坚十几岁开始就进入朝廷,在当时的北周王朝一共经历了两任皇帝,一位是雄才大略的周武帝宇文邕,一位是荒淫无道的周宣帝宇文赟(yun),这爷俩功绩性格天差地别,但都猜忌过声势日隆的杨坚,甚至还动过杀心,这是为什么呢?一切都是相貌惹的祸。

    杨坚这个人长什么样呢,隋书高祖纪里就写了两句话,身材上长下短,面容深沉威严。从这里其实看不出什么特别的异样来,如果经常看人物传记我们可以总结一个规律:如果史学家一定要多费笔墨去写一个男人,那就说明这个男人一定长得很帅,必经史学家都是男的,让一个男人违心的写另一个男人长得帅,这恐怕是很难的。那我们基本就可以断定,杨坚这个人长得不是帅,而是有气质。

    有什么气质呢,有深沉威严的气质,有大富大贵的气质,有成龙成王的气质。

    北周宇文家几代皇帝都曾被他这样的气质惊动过,周太祖看见小时候的杨坚就叹道说:这小家伙气质不凡,不像是个凡人。周明帝也曾派善于相面的赵昭给杨坚看过相,赵昭假装对明帝说:他长得没什么出奇的,没有大富大贵的命,只是个做柱国的面相罢了。

    骗完周明帝后,赵昭马上把杨坚拉到一旁小声说:“您将来能做天下的君主,但一定要大开杀戒之后才能安定天下。”公元543年,权臣宇文护毒死周明帝,立年仅17岁的堂弟宇文邕为帝,宇文邕后世被称为周武帝。

    周武帝雄才大略,果决刚强,在位期间灭了北齐政权,正式统一北方,在他执政期间,前期的权臣宇文护曾不止一次对他说普六茹坚相貌非同一般,每次见到他我都不知所措,他是不会一直屈居人下的,必须尽快杀了他。宇文邕回答说不过是个将军罢了,此事也就暂时作罢。

    后来宇文护不死心,多次陷害杨坚,都未果。后期宇文邕全面掌握朝政后,于572年在朝堂之上杀了权臣堂兄宇文护,乾纲独断,这时他的重臣内史王轨又多次对他说,太子宇文赟不像是社稷之主,而普六茹坚有反叛的样貌,为了国家,要尽快除掉他。宇文邕此时回答道如果普六茹真的有天命,我能怎么办呢。

    宇文邕继位前中华版图

    此时正担任禁卫统领(左小宫伯职)的杨坚听到这些消息,非常害怕,从此以后更加谨小慎微喜怒更加不行于色。

    虽然宇文邕对从小就器宇不凡的杨坚有过怀疑,但作为一代明主的他并没有动杀心,甚至后来还让太子宇文赟娶了杨坚的女儿杨丽华,这对于杨坚来说是一个政治上的转折点,他一跃成为了当朝太子的岳父。

    而当宇文赟继位后,这个女婿对老岳父的态度可就没有那么好了,此时对于已是朝廷重臣的杨坚来说,危险才正式开始。如果简单评价周宣帝宇文赟这个人,那就是荒淫无道,暴虐无常。

    他在武帝宇文邕的葬礼上,就扶着棺材指着死去的亲爹说,老东西你死的真是太晚了。继位后,宇文赟就开始了“耽恣声乐,不知休息并多聚美女于后宫”的昏聩统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曾命令凡是仪同三司的官员家里有女的都不能出嫁,供他挑选享用,之后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一口气立了五位皇位,此举打破了前赵皇帝刘聪“三后并立”的记录,这个“五后并立”的记录直到后来也未被打破,可谓空前绝后。

    更荒唐的是,仅仅在皇位上呆了一年,宇文赟就觉得当皇帝太累,不能将自己全部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荒淫玩乐中去,于是乎于第二年他就索性将皇位传给了自己年仅6岁的儿子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当起了优哉游哉的太上皇。

    此时的杨坚已经贵为国丈,袭承了随国公的称号,并且位居辅臣之首(大前疑),可谓万人之上,声望愈隆。

    虽然小皇帝不是自己的亲外甥,但是此时的杨坚还是战战兢兢,专心辅国,但他的声望却引起了女婿宇文赟的猜忌,他在喝醉的时候曾恶狠狠的对着杨丽华皇后说,总有一天,老子要将你们杨家灭族。

    后来宇文赟召杨坚进宫,并交代左右侍卫说:如果一会我跟普六茹说话的时候,他的脸色变了,就立即杀了他。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杨坚展现出了一流的心理素质,面对面前这个暴虐无常的女婿,杨坚安之若素,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算是逃过一死。

    有句话叫伴君如伴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如果臣不愿意死呢,那就只有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了。很难说杨坚后来篡周是受了宇文赟这个白痴多大的影响,但是逃过一劫的杨坚出宫后深感后怕汗如雨下,于是他找到自己的同学,内史大夫郑译,对他表明了想离开朝廷出去镇守一方的愿望。

    这时候杨坚的心理潜台词就是,面对这样一个白痴又暴虐的皇帝,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此时的郑译是宇文赟面前的红人,与杨坚一直交好的他也觉得随国公这个人相貌异常将来肯定贵不可言,于是郑译拍着胸脯答应了并小声对杨坚说:“以公德望,天下归心,欲求多福,岂敢忘也”。

    从这几个事例来看,我们至少可以证明几件事情,第一,杨坚这个人确实相貌非常,在古代大家都不是唯物主义者,长得好看或者有气质是可以大大加分的。所以颜值很重要这个理论古往今来都是有用的,只是古代的颜值不仅仅讲面容还将气质。

    第二,此时的杨坚已经是北周朝廷的绝对重臣,虽然没到大权独揽的地步,但是他的威望和实力是绝对不容小觑的,而且还结识了许多朝廷重臣,这为他之后篡权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第三,宇文赟是个白痴,是个绝对的白痴。两年后,才二十多岁的宇文赟就感觉身体被掏空,突发重疾导致说不出话来,命不久矣。眼见太上皇病危,皇帝年幼,此时他的两个宠臣郑译与刘昉开始为自己盘算了起来,这时候两个人不约而同的想起了杨坚。

    于是两人邀请杨坚接管朝廷,全面辅政,听到这个消息的杨坚一开始还坚决不同意,见他如此谨小慎微,刘昉沉不住气了,他大声对杨坚吼道:你要想干,就快点干,要不想干,我就自己干了。此时杨坚的妻子独孤氏也说,你已经骑虎难下了,就加油干吧。

    于是杨坚最终同意,随后郑刘二人伪造诏书,以宇文赟的名义任命杨坚全面接管朝政,至此,杨坚正式完成了由重臣到权臣的演变。此时北周皇座之上只有一位年幼的小皇帝,当权臣遇到小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故事也就顺理成章的再次发生了。

    3、相州风云杨坚揽政之后,在御正(官名,负责起草诏书等)下大夫李德林的建议下,自己任命自己为左大丞相,假黄钺,并将正阳宫作为丞相府,正式从名义上和实际上全面接管北周军政大权,而年幼的周静帝宇文阐成为不折不扣的傀儡。

    做了大丞相之后,杨坚邀请内史(官名,掌管法令与起草文书)下大夫渤海人高熲进入丞相府任职,高熲欣然同意,并说:愿受丞相驱驰,就算您的大事不成,我也不怕灭族之祸。从此之后,高熲成为了杨坚身边最坚定有力的支持者。

    虽然已经乾纲独断,但杨坚此时面临的情况仍然说不上轻松,首先,皇族宇文氏诸王都是各地手握兵马的重臣,只要他们不满意,分分钟就可以起兵勤王。

    其次,北周政权实际奠定者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此时身为相州总管,名望与势力都非常强大,跟弱智的皇族宇文氏相比,尉迟迥久经沙场是个玩政治的老狐狸,杨坚想做什么是不可能瞒得过他的。

    为了对付这两拨不安定的势力,生性谨慎的杨坚开始了未雨绸缪的布局。

    首先,为了防备皇族宇文氏诸王反叛,他以皇帝名义召集赵陈越代滕五王来到长安,并严加监视,当宇文氏五王乖乖来到长安后,杨坚心里的大石头算是落下了一大半。

    随后,他命令尉迟迥返回京师参加宣帝宇文赟的葬礼,然后任命能征善战的韦孝宽为新任相州总管准备来个调虎离山釜底抽薪。

    可惜,老谋深算的尉迟迥不是宇文氏诸王,在接到命自己回京师的诏书后他就敏锐的发现这一定是杨坚搞得鬼,而这件事也让他认定杨坚要篡权的狐狸尾巴已经露出来了,于是他把朝廷诏令扔到一边,密谋起兵。

    当新任相州总管韦孝宽走到朝歌的时候,尉迟迥派下属贺兰贵前去迎接。在与贺兰贵的交谈中,更加老谋深算的一代将星韦孝宽敏锐察觉到了相州可能有异动,于是他对外称病,故意减慢了前去相州的速度,毕竟如果尉迟迥有异心,他这个时候赶到相州无异于羊入虎口。

    韦孝宽一面派人以求医问药之名提前来到相州侦查,一面又责令当时尉迟迥的手下同时也是自己的侄子韦艺告知实情。

    在从侄子口中确认了尉迟迥准备谋反的消息后,韦孝宽当机立断带着人马调转方向,向西奔还,每经过一个驿站他就命令驿卒将饲养的马匹全部赶走,又告诉他们一旦见到尉迟迥派来的人一定要好酒好菜招待,能拖延多久是多久。

    果不其然,发现事迹败露的尉迟迥立即派手下前去追杀韦孝宽,但他的手下每追到一个驿站遇到的都是丰盛的招待,又发现没有马匹可以换乘,于是就减慢了追击的步伐,韦孝宽这才得以幸免。

    得知没追上韦孝宽,此时的尉迟迥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后路可退,于是当机立断杀了杨坚派来使臣,在相州公开反叛。短短几天时间就聚集了十万人,与此同时荥州、建州、沛郡、兖州的诸侯都纷纷响应。一时间,北方大乱,大战即将打响。

    4、韦孝宽平叛像所有的叛乱一样,尉迟迥一开始趁着朝廷暂未反应过来的时候攻城略地,而一些并不信服杨坚的诸侯也归顺了叛军,一时间叛乱四起,形势岌岌可危。

    这时的杨坚一面派使臣四处安抚各地诸侯,一面派遣各地兵马剿叛,而他送给尉迟迥的对手,正是那个之前险些丧命于他手的韦孝宽。

    韦孝宽此时已经71岁高龄,他是当之无愧的北周第一战将,名垂青史的一代将星。

    早在西魏之时他就率军死守玉璧,以绝对劣势的军力挡住了东魏大军的疯狂进攻,在死守50天后,东魏败退,玉璧之战也成为东西二魏力量此消彼长的关键战役。

    随后,他又帮助武帝宇文邕打败北齐,平定整个北方,后来他还曾率军大败南陈兵马于淮南,可谓一生南征北战,从无败绩。而此时平叛相州,是他将面临的人生最后一战。

    一开始,韦孝宽率军至永桥城,诸将都请求先拿这个小城开刀。

    在仔细查勘了永桥城的地形后,韦孝宽否决了这个建议,他说:永桥城虽然小但却非常坚固,如果久攻不克,会有损军威。如果直接打败尉迟迥的主力大军,那么这个小小的永桥城就是囊中之物,会不攻自破的。

    从永桥城离开后,韦孝宽率军在武陟(zhi)安营扎寨静待叛军到来,果不出所料,尉迟迥随后派自己的儿子尉迟惇率军十万进驻武德,在沁水东面安营。此时恰逢沁水暴涨,两军隔水相持,伺机进攻。

    对于河水对面的敌人,韦孝宽并不担心,他真正担心的是自己的军队内部问题。

    据他所知,军队里已经有三位行军总管由于接受了尉迟迥的金钱贿赂而导致军心不安了。

    于是他将此事禀告给杨坚,请求定夺。

    杨坚听说此事后非常担心,于是跟心腹郑译、刘昉、李德林商议对策。

    此时,李德林展现出了高瞻远瞩的大局观,他说:这三位总管都是国家重臣,本没有服从丞相的义务,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挟天子以令诸侯才让他们表面服从罢了。况且他们是否收受贿赂真相不明,如果擅自让人替换他们会引起更大的后患,如果把他们抓起来则会引得阵前诸将人人自危,况且临战换将是兵家大忌。依我之见,杨公可以派一个既是心腹又通晓谋略的人前去前线监军,这样一来,他们必定不敢轻举妄动,既是敢有作为,也必将被制服。

    杨坚听了李德林的分析后大喜,于是打算派郑刘二人前去前线监军,但关键时刻,两人却以各种理由推脱,就在骑虎难下的时候,高熲自告奋勇,申请去前线承担这个危险异常的任务。

    从此之后,杨坚对李德林和高熲开始另眼相看。在韦孝宽与尉迟迥还在僵持之时,北周的俩邻居后梁与南陈开始频频动作,南陈任命降将司马消难为大都督率军攻打北周的历阳和兖州地区,而后梁皇帝萧岿也派使者前往北周查看虚实。

    在此内忧外患之际,杨坚敏锐的觉察到必须尽快结束尉迟迥的叛乱,只要平定叛乱那么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他对临行前的高熲嘱咐道:事不宜迟,必须让韦孝宽尽快平叛!

    高熲到达沁水前线后,便火速在河水之上建造桥梁,尉迟惇则布阵二十余里,引军向后,准备在敌军渡河时“半渡而击之”。

    这种兵书上的常用伎俩并没有出乎韦孝宽的意料,而用兵如神的老将军准备给对面的后生上一节活生生的实践课,当尉迟惇率军后退之际,韦孝宽立即指挥军队火速过桥,他有效的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利用短暂的时间差完美的破解了“半渡而击之”的难题。

    而就在军队全部过桥后,熟悉兵法的高熲立即命令手下将桥梁焚毁,自断后路,又玩了一把“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韦孝宽看着高熲心领神会,立即指挥北周军队乘势进攻叛军,没有退路的军队一鼓作气大胜叛军。一仗下来尉迟惇的十万军队灰飞烟灭,他只得一人骑马奔逃,韦孝宽则率军追击,一直追到了邺城。

    从不打小城到一击必胜,完美的体现了韦孝宽的用兵方略,那就是出乎意料,狠抓时机。

    但是尉迟迥也是久经沙场的名将,他是不可能让韦孝宽一直长驱直入的顺利下去的。

    邺城,就是两位老将最终的修罗战场!

    得知韦孝宽一直紧追不舍的来到了邺城,尉迟迥与逃回的儿子尉迟惇和幼子尉迟佑耆(qi)率领全部十三万军队在城南布阵准备与韦孝宽决一死战。

    尉迟迥亲率一万多关中精锐立于阵前,这些能征善战的关中并都头戴绿巾身穿锦袄,号称“黄龙兵”,尉迟迥更是身披甲胄,亲临阵前。

    待到韦孝宽军队赶来,尉迟迥二趁对方立足未稳之际便引兵攻打,双方血战多时,北周军队渐渐支撑不住,开始有了败退的迹象。

    就在这关键时刻,北周行军总管宇文忻(xin)开始命人射击在邺城城墙上观战的百姓。可怜的邺城上万百姓本来在城头津津有味的欣赏战争直播,结果看到北周军队的箭矢如暴雨一般的射向自己,一时间民众大乱,互相推搡践踏,呼声震天。

    看着城头大乱,宇文忻大喊:叛军败了,叛军败了,叛军败了。

    刚才还在败退的北周军队听到这个声音士气大振,乘机发起反攻,尉迟迥的军队由胜转败抵抗不住,退回邺城。韦孝宽随即命令军队包围邺城,开始攻城战。

    由于城内百姓奔逃秩序大乱,守军无心恋战,北周军队很快便攻破城墙,眼见败局已定的尉迟迥登上邺城城楼准备死守,此时有一人径直从龙尾道追了上来。

    尉迟迥看有人追来,便张弓搭箭准备射死对方,就在此时,这个人摘下头盔对尉迟迥笑眯眯的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吗?话音未落,尉迟迥便认出了对方,此人名叫崔弘度,他的妹妹先前嫁给了自己的儿子为妻,两人算是亲家。

    崔弘度见尉迟迥认出了自己,便说道:今天我们各为其主,不能顾及私情,但我为亲情考虑特地遏制住乱军,不允许他们欺辱于你。邺城已经破了,你该考虑下接下来该怎么办了。

    尉迟迥听完崔弘度的话后,颓然倒地,他仰天长啸,大骂杨坚至声嘶力竭,随后自杀。

    尉迟迥自杀后,崔弘度让弟弟崔弘升割下了尉迟迥的头颅在城头展示,叛军投降。随后,韦孝宽命令将在邺城小城中的叛军全部活埋。而尉迟惇兄弟兵败后向青州出逃,还没跑出多远,就被开府仪同大将军郭衍率军追上并抓获。

    至此,持续了68天的尉迟迥叛乱被韦孝宽迅速平定。

    通过此战,杨坚大大增强了在北周朝中的威信,在清除了最大的反对派后,他离那闪闪发光的王座更近了一步。

    而又立下大功的韦孝宽因此战耗费了太多的心力,在平叛后几个月便告去世。

    西魏北周政权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颗将星就此陨落。

    但俗说话好事多磨,就在杨坚前面即将是一片坦途之时,却不曾想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机兀乎降临,这场危机跟之前的历史何其相像,名字就叫——鸿门宴。

    5、北周鸿门宴之前说过杨坚为了怕宇文氏诸王在外叛乱,于是命令将五王全部召集到长安。五王到达长安后,这才看清了杨坚要篡权的意图,可惜兵马已经不在手里,只能采用暗杀的方式。

    早在尉迟迥叛乱之时,五王就伙同雍州牧宇文贤密谋趁乱杀掉杨坚,但是事情败露,宇文贤连同他的三个儿子都被杨坚杀死,而为了专心平叛,杨坚并没有戳穿五王的图谋,但双方心知肚明只是暂时相安无事。

    第一次不行,还有第二次,这一次五王之中的赵王宇文招想出了一个更恶毒的计谋,那就是摆一桌鸿门宴。

    宇文招邀请杨坚前去他府中做客,此时有点志得意满的杨坚全然忘了五王曾经暗杀他的往事,于是欣然前往,甚至还自带了酒菜。

    见到杨坚丝毫没有防备,宇文护将计就计把他引到了自己的卧室,在卧室里,他的儿子宇文员、宇文贯和妻弟鲁封都披甲持刀左右而立,此外还有大批勇士埋伏在卧室的帷幕后面,等待宇文护的指令。

    而此时,杨坚的随从全都被留在了门外,只有他的堂弟杨弘与侍卫元胄随他前来,坐在卧室门口。酒酣耳热之际,宇文招开始拿起佩刀不断的刺起瓜果向杨坚口中送,情势已经异常危机了。

    但就像楚汉争霸之时的鸿门宴里有勇士樊哙护卫刘邦一样,坐在门外的元胄勇敢的扮演了樊哙的角色。察觉情势不对,元胄便对杨坚说:相府有事,不可久留。

    宇文招呵斥道:我在与丞相说话,你插什么嘴!听到宇文招的呵斥,元胄怒目圆睁,怒气冲冲的持刀站在杨坚旁边。

    宇文招看到元胄勇武,重心护主,便赏赐给他酒喝,赏赐完元胄,宇文招假装呕吐准备离开,元胄怕他离开后,事恐有变,便多次强行扶他坐好。

    后来宇文招又假装口渴,命令元胄去厨房取水,元胄不为所动,一直死死的持刀站在杨坚身边。

    就在剑拔弩张之时,滕王宇文迟说巧不巧的来了,当杨坚出门迎接他的时候,元胄对他耳语道:情况异常,尽快离开。生性谨慎的杨坚居然还没意识到危险,仍然不以为然的说,他又没有军队,能有什么作为,不用怕。

    过了一段时间,元胄突然听到卧室帷幕后面有兵士穿戴甲胄的声音,他知道宇文招这次真要动手了。于是立即走到杨坚面前说:相府公务繁忙,你怎么还在这里喝酒!然后不由分说,扶着杨坚快步离开。

    宇文招想要追出去,却发现元胄一个人怒目圆睁的将身体横在门口,不让所有人出来。元胄不由分说拉杨坚离开的场景还催生了一个典故,叫做:先下手为强。

    看着杨坚走远,宇文招这才发现良机已失,他后悔自己没有早下手,以致弹指出血。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几天后,杨坚以谋反罪,杀了赵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与其子。

    而屠刀一旦举起来,就很难再放下,不久之后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迟也以相同的罪名被诛杀,至此,当年进京的五王里,只剩下一个陈王宇文纯。

    平定叛乱,诛杀四王之后,再也没有谁能阻止杨坚前进的步伐了,接下来发生的,即将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篡权。

    6、杨坚篡北周从废除左右丞相只设大丞相到进爵为王,从赞拜不名到享九锡之礼,从建立随国台省到自设官吏,从晋升王妃独孤氏为王后到晋升世子杨永为太子,从这一切熟悉的流程来看,皇位已经是杨坚的囊中之物了。

    随后的故事更没有什么新意,朝中群臣开始纷纷上书劝进,要求杨坚顺应天命,接受帝位。

    在拒绝了三次,群臣又劝进了三次后,杨坚终于接受。

    随后,周静帝终于颁布诏书,将皇位禅让给杨坚。

    魏晋南北朝皇位的禅让屡见不鲜,但这个时期的帝王们不再遵循先人之道安抚前朝皇帝(比如曹丕篡汉后就妥当安置了汉献帝),而是采取斩草除根的恶劣方式。

    可怜的周静帝禅让后不久即被杨坚杀害,年仅8岁。不仅如此,杨坚称帝后在内史监虞庆则的建议下,将北周皇族宇文氏全部斩尽杀绝。

    而有意思的是,就在几十年后,正是一个姓宇文的家伙又亲手结果了杨坚的儿子杨广,让隋朝名存实亡。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当年相士赵昭的预言言犹在耳,今日手里的屠刀血犹在滴,而未来宇文氏即将加倍奉还。

    公元581年二月,四十岁已知天命的杨坚创建隋朝,年号开皇,一个崭新的王朝喷薄而出。

    之所以将国号定为隋,而不是自己祖传的国公名随,主要是因为“随”字下面有个脚,脚就是走的意思,杨坚觉得不吉利,为了让自己的帝业不跑,于是定国名为“隋”。

    从后世隋朝只持续了两代的结果来看,他其实本来也没必要那么麻烦。

    隋朝初立之时,北方已经统一,杨坚面对的最大对手就是南方的南陈。跟所有宏图大略的帝王一样,统一是一个新王朝的首要任务,所以甫一继位杨坚就将目光盯到了陈国身上。

    几年之后,已经安定下来的隋王朝即将发起一场灭国大战。而在这场灭国大战里,隋朝的群英们将集体亮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隋唐英雄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ogj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