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对我影响最大的图书有三部。
一,毛姆的《刀锋》
毛姆在这本书中通过写对一个人的回忆,在当中交替穿插几个性格与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人物之间发生的事,借助他们的谈话,突出“实利主义”与“理想价值”之间的激烈矛盾,并隐射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在毛姆创作《刀锋》之前,写过一本举世闻名的作品——《月光与六便士》。那是一部以著名的后印象主义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高更(小说中为英国画家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艺术甘愿牺牲常人的生活,远走塔希提岛;而《刀锋》中的主人公,青年人拉里则是为了追求知识与生命的智慧(生命哲学)放弃了和未婚妻伊莎贝尔之间早就约定好的婚姻,离开美国远走巴黎,之后周游世界。《刀锋》的这种描写方式与《月光与六便士》是相近的,都表达了毛姆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抨击。
常人或许难以理解思特里克兰德(《月光与六便士》主人公)与拉里(《刀锋》主要人物)的选择,觉得他们不负责任且没有爱心,但对于艺术家、哲学家、小说家等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存在的这类群体,对毛姆笔下这两个人物的抉择是抱有深深地理解与同情的,因为(借助毛姆在书中的原话)他们知道:
“了解人是非常难的,我以为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几乎更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无论男女,都不仅仅是他们自己;他们也是其出生的那一地域,是他们在其间学步的农场或是城市的公寓,是儿时玩耍的游戏,他们听来的老奶奶的故事,他们所吃的食物,所上的学校,所参加的运动,平日里所读的诗歌,还有他们信仰的上帝。是所有这一切把他们造就成了他们现在的样子,而这些都不是你凭借道听途说就能知晓了的事物,唯有你自己经历过了,你才能了解了。你唯有是他们中间的一员,你才能懂得他们。”
了解他人是困难的,所以很多艺术家、哲学家等,这类群体渐渐抛弃(强行抹去)了对他人的理解与掌控的幻想、不介意将世间与自我当作试验场,不惜牺牲自己的肉身舒适以及物质欲望,转而去研究更为繁杂而孤寂的精神与生命价值领域。
另外,未婚妻与拉里在《刀锋》里有过一次激烈的哲学辩论。当时,气急败坏的伊莎贝尔对拉里大致这样说:“你说你追求所谓的知识,这些知识曾经被古老时代的那么多伟大的哲人先驱思考过研究过,结果他们都没能研究出来,你干嘛要浪费功夫去研究这些没有价值的知识?”但拉里却斩钉截铁地回应道:“正因为那么多人研究了那么久都没有研究出结果,所以我们这些人才更有义务与责任去研究清楚这些知识到底意味着什么。”
两人的对话正是“实利主义”与“理想价值”之间深深的矛盾。
毛姆主张人的权力和人主动选择的意志,他的作品中每一次富有深意和哲理的人物对话都深深震撼着我,提醒着我。他华丽的向利益化主宰的生活展现了自己的“刀锋”,也成了我意志的保护伞。作为一个艺术家,从我拥有自我意识、读到他的书的时候,这种自我选择的勇气就一直影响着我。
二、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在我人生低谷时帮我维持生命、我在意大利威尼斯选择投河自尽时帮我捡回性命的书,心中的航标与指南针、封神之作。
查拉图斯特拉向群众说:“我教你们什么是超人。人是应当被超越的一种东西。你们曾经做怎样的努力去超越自己呢?
直到现在,一切生物都创造了高出于自己的种类,难道你们愿意做这一大洪流中的退潮,难道你们宁愿退回到禽兽,而不肯超越于人类吗?”
个人觉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最能体现尼采美学的经典著作,它融合了尼采毕生的哲思精华,其中:精神的三种形变:骆驼——狮子——孩子与超人意志都是充满对人类追求进步与独立的伟大的智慧与道,这是德国哲学家对人类的赠礼。
在我的生命征程中,穿越了不少树林与沼泽地。身处那些地方的我,被无数饿狼与野兽包围着,那些嚎叫声不断恐吓着我。我心中带着“查拉图斯特拉的忠告”,一言不发地走我的路。
三、梵高的书信合集《亲爱的提奥》
这是一本在2018—2019年周游17国的时候被我带在随身行李中的书,我会拿出它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不同城市的不同田野与乡间小道中翻阅,随后带着那种感受凝视眼前的风景,掏出笔纸,作画;也是我在2020年疫情居家时用半年时间写出的37万字的长篇多国旅行回忆录《永不妥协的意志》的灵感源泉。
《亲爱的提奥》是梵高的自传,由梵高写给弟弟的几百封书信组成,书中不但真实记述了梵高在艺术上艰苦卓绝的探索以及他独到的艺术见解,还反映了他与弟弟之间深厚真挚的手足之情。
有些人,在生活中他是个“残疾人”,是不完整的,但是在他倾注心血的领域上的贡献是影响一个甚至几个时代的。
每一次读《亲爱的提奥》,都催人泪下。
——出书训练营第一篇作品 刘俊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