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有哪些阶段?
无论看书、刷剧、聊天等,都是在信息摄入,如何有效的处理信息,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1、单向吸收
看到作者讲得有道理,做个笔记,感觉自己知道了。可是过段时间就忘却,或者转述给别人却说不出一二。
2、和作者对话
开始有意识地思考输入的信息和自己已有框架的碰撞。
作者论证过程是否顺畅,事实部分是否充足,换成自己会怎样表述,有什么补充。
3、输出
将自己的理解发布到公开平台,接收别人的检视,在交流中获得新一轮认知。
表达该精简,还是繁茂?
自己有个习惯,写东西尽量精简,能少说一句就不说两句。
这样往往表达偏于抽象,有些意思并没有表达尽致,只有自己明白,读者需要自行猜解,增加了沟通成本。
现在想想,表达应该想人体一样,有血有肉,可以骨感,也可以丰满,但不必太极端,只剩骨头或肥肉,会把对方直接吓走。
吴军在《数学之美》里面讲到,一定信息的冗余也是为了保证信息的完备,这样其传播力会更久,就像卡车的轮胎一样,爆一两个也不影响正常运转。
写东西,字越少,越精悍,但也让别人难以理解、需要脑补或多重解读。
字太多,显啰嗦,信息提取难度也会增加。
精简还是繁茂,没有外在要求,这个度的把握,就是自己的风格。
如何更好地整理?
最近几年关于整理的方法都比较火,比如最常见的《断舍离》还有《扫除道》,《整理的艺术》等等。还有了职业的收纳师。
一般我的思维模式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比如断舍离推崇简洁,另外一个方向就是繁杂。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环境比较繁杂。可以激发想象力,可以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说科学家的实验室绝大多数都是很繁杂的,艺术家也是。如果环境比较清爽简洁,那么就可以有更高的专注度和更强的执行力。
所以想成为艺术家从事发散性思维工作,环境繁杂一点没有关系。如果想成为一个有钱人,有一个执行度高的队伍。那环境还是应该保持清爽和简洁的。
而我的家有时候是非常乱的,有时候我也会整理的很通透和简洁。要看我这段时期的工作状态。
最近看一本书,觉得他的观点还是很有意思的。他说整理就是在提升决策力。这比单纯的说断舍离要有更高的执行度。所以我们在整理的时候。该想一下这不单纯是在做一个家务,而是在锻炼自己的决策力。这样的话,收拾起来可能就更有动力了。
我们人通常做了事情之后,总是期待能有回报,期待别人认可,期待能崭露头角,期待出人头地……
而世界的规则多半是枪打出头鸟,所以,越是锋芒毕露,棱角分明,越容易受伤……
甚至曾受惠于你好处的人,也会因为你的棱角,只记住了棱角的碰撞,却忘记了你的善意,恩泽……
水,毫无棱角,但渗透万物,看似柔弱,实则力量强大,任谁也阻止不了水的流动,润泽万物,
毫无索取,坦坦荡荡,力量却因此强大,因致柔而致刚……
当你忆起水的时候,你不会想起水的棱角,却常常想起的是水柔软…
故,有人说,做人当像水一样,看似柔软中孕育着无限的力量,将一切的刚强潜藏于无形,与众生和谐相处,无形中万物失去与之抗衡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