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冰棍的,10年后才知道在口味上下功夫,才能增加销量。
写文学作品的,半辈子才知道在人物命运上下功夫,才能增加吸引力。
为什么?
为什么这样的常识,有些人努力了半辈子才了解,关键点在哪里?
育儿,从成为母亲开始,我们就一直在经历着。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各种努力,各种早教,培训班,恨不得自己亲自上阵。
在教育机构,听到很多妈妈说,像我们这种高学历的全职妈妈,都恨不得自己能在某个培训机构上班,一边上班一边带娃,这是理想状态。
说到英语,有个外贸的妈妈,在那里一样焦头烂额,我们做业务的时候,英语也是用的英语软件,现在让我们来自己教孩子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回忆我们学到英语,很多单词都不是美式英语中的常用词,或者说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送孩子去教育机构,也是不放心,万一遇到跟我们一样水平的老师,岂不是更焦虑。
这么多的顾虑,似乎也没有找到任何解决方法。昨天在教育机构,看到有个妈妈陪着自己的孩子上线上的英语课程,一听到熟悉的课程,顿时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没错,这个课程,我也为我闺女报名了,似乎还没有让她养成习惯,找到兴趣的点,虽然,每次都在不断地引导,也有成效,但是也是需要一步一步进入状态。
每一段新的需求,变成习惯的养成需要21的话,也许更多,一旦你停下来,就会前功尽弃,重新开始。
变焦虑的,不是孩子,而是妈妈们。最近自己忙着处理很多事情,各种忙碌,想要面面俱全,真的很累,我觉得我都快把日子过到一地鸡毛的时候了。
特别想休息,特别想过年,回到妈妈家里,吃现成的饭食,几乎成了我的新年愿望。我是有多想歇一歇,过年之前还得送走婆婆回老家,才能彻底打扫一下卫生。
人越多,越闹心,统筹安排越困难。经常煤气灶上烧着,闺女娃娃大哭,再有扫地机器人因为爬爬垫子搁浅,不是悲惨,只是需要统筹。
常识,就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件艺术品,都是唯一的,不可能都是标准的,标准的,那是产品,而孩子并非是不合格的产品,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价值。
认清他的价值,了解所有的常识,遵循所有的底层逻辑,妈妈们也会轻松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