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书柜里躺了六年,最初买的时候要不就是看排行榜买的,要不就是看到别处的推荐买的,总之买的时候对它是带着某些期许的。
不过,生活是个多面妖精,在它一天天繁杂琐碎的东拉西扯东游西荡,与碎碎念中,那一点最初对书的印象荡然无存,反倒被后来的书挤进小小的木格子里,只露一点点书脊笔直地挺着,彰显一股傲气。
最近这些书读来读去,颇觉疲惫,在书柜中来回搜寻,赫然被它书脊上半部分的天蓝色所吸引,再看下方的作者“毕淑敏”,突然就感觉自己错失了一个重大奖项一般,竟然放着这么好的书在柜子里安然吃灰。
书读了五分之一,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我原以为会是出游非洲的奇异风景,其实也是风景,只是不像我心里想的,也不像我自己写的风景那样,那样伟岸的山,洁白的云,湛蓝的海。
一对比才发现了自己的目不识丁,它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很像,在他们的文字中,景色只是历史与情感的承载者,他们从一景一物中窥探汹涌而过的历史。
不同的是,《文化苦旅》都是国内的景点,它们见证了我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与荣辱,更是从古至今无数文人的精神寄托。原来看的时候,觉得极悲,极壮。
现在看了《非洲三万里》才感觉,《文化苦旅》的苦有点累似孩子离家后孤独无依的愁苦,毕竟他们还心有所念,念着远方的父母,远方的国君,远方的家,根是在的,心也是定的。
《非洲三万里》则不同,由一趟“非洲之傲”旅程的火车引起,与电视上看到的头插羽毛的酋长,野生动物横冲直撞等等,所有能看到的都不同。
事实上非洲更为鲜活,也够悠久。开篇第一从发现的350万年前的原始人骨骼化石“露西”说起,那里是考古学家们的宝地,证明了这些原始人,因为生存而产生的大迁徙,让作者感怀,地球人类同属一家却水生火热的感叹。
还有“索韦托”纪念馆,它是白人与黑人冲突的见证。事实上在非洲这片土地上,这些问题一直存在,只不过是程度的相对改变而已。
索韦托是非洲巨大的“贫民窟”,它有多大?120平方千米,数学不好对数字没有概念,不知道怎么用现在的城市比较,反正粗粗心里想一下,作为一个贫民窟确实非常大了。
在这里秩序散乱,每年都有无数起的犯罪事件发生,做为一个普通人在那里生活,真的是即艰辛又缺乏安全感。
但非洲又是一个温暖物产丰富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能在那里发现350万年前原始人的化石,也是为什么被掠夺,被争抢,造成非洲原住民,非洲黑人悲惨命运的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