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387438/1f4344a96c06fa7f.jpg)
大家好,这次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蝉纹青铜大刀。此刀为商代大刀,形体巨大,长67.9厘米,宽9厘米,柄长11.4厘米,历经三千余年,绿锈未起,青铜本色,光泽四射,仍然锋芒逼人,可谓商代第一大刀。出于好奇,我查阅了商代和现代尺寸对比,在古代,长短的计量单位基本都是丈、尺、寸、分,而商代的一尺等于现在的16.95厘米。那么以蝉纹大刀的总长减去柄长得出来的是56.5厘米,再以56.5除以每尺16.95,得出来则是3.3333333的无限循环数,最后换算成商代计量单位就是三尺三寸三分,这结果不免令人大吃一惊!
我心中不由浮现一幅画面,两位绝世高手伫立高处,一是剑客,一是刀客,气场微妙。一阵风过,剑客拔剑道:此剑三尺七寸,乃天外寒铁所造,吹毛断发;刀客提刀曰:此刀三尺三寸三分,乃地心焰铜所造,削铁如泥。当然,这只是我的想象,毕竟目前所知,铁器最早发现于春秋时期,商朝暂未出现,而且蝉纹青铜刀在当时的用途,更大的可能不是兵器而是一件礼器。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在于它的形制。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蝉纹大刀的刀体足有半米多,但是柄长却只有十厘米,也即是说基本上只能一只手握住,在运用上显得不够灵活方便。当然,也许有人会疑惑,装上刀柄会不会不一样?实际上它本来确实应该有木柄套住,但如果木柄过长,使用的时候很容易导致木柄断裂,而作为礼器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当然,仅仅从刀柄并不具备完全的说服力,我们再看它的具体描述,蝉纹大刀平背、翘首、薄刃、脊部加厚起棱,背脊饰菱形网纹格。对比于常见的刀,它的刀锋几乎和刀背相平相直,是不利于砍的;而它的刀首上翘,比刀身更大,也不利于刺;再有就是刀脊加厚,超过刀身宽度,更不利于实际对战使用。由此可见,如果作为兵器,它未免有太多不利。
其次在于它的纹饰。它之所以被称作蝉纹青铜刀,就在于它双面刀身本部和上侧靠近背脊的地方,装饰一组由11只蝉组成的带状蝉纹。蝉纹呈三角形,首尾相连,间隙则用细线组成的卷云纹填充。蝉纹在新干大墓出土的众多青铜器动物纹饰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种。古人认为蝉居高食露,具有清洁淡雅之态,表达的是较为美好的寓意。同样为商代的殷墟妇好墓,也曾出土玉石和宝石所雕刻的蝉,那是用来作为装饰品,具有相似的寓意。
最后在于它的出土所属和当前已知的史料记载。大洋洲墓出土文物1500余件,其中青铜器486件,是只有大中型贵族才有的墓葬规格,而蝉纹大刀则是273件青铜兵器中最大的一件,根本不可能推广使用。再有就是史料《尚书.顾问》记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说的是君王两边的卫队,这里的刘指的是刀斧兵器,极有可能就是装上刀柄的卷首刀;而钺在当时是刑具和仪卫所用,代表君王无上的权力。因此,蝉纹青铜刀在当时极有可能是仪仗卫兵所用,代表的是威仪和权势。
综合以上种种,蝉纹大刀在当时大概率是作为一件礼器,当然也不绝对。我们在观赏靠近它时,更多的是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规矩,在难以想象的年代,制成这样的大刀,而且是对开范一次成形,其气魄无与伦比;不知偶然还是必然,刀身精准控制在三尺三寸三分,不多一分不少一毫,其技艺高超精湛;高度概括却不失灵动,二十二只寒蝉跃然于刀上,即使跨越三千年的历史依然生动,其寓意威严泰然。
这就是这次要介绍的商蝉纹青铜大刀,它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墓,现馆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