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通观全局,从电影拍摄技巧,剧本打磨,内容的可实现性,复制性等很多方面综合考虑,觉得电影质量还有待提高,这是一种很理性的判断,也是电影需要改进的地方。
观众也会这么觉得么?不,观众买票看电影目的简单明确,要的就是观感,是享受。电影《1942》当时被认为可能是冯小刚最好电影,在所有人寄予厚望,并且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后,依然票房惨淡(最终票房3.7亿,入不敷出),而同期的《泰囧》却拿到了12.67亿的票房(利润翻了20倍),为什么呢,因为《1942》是部灾难片,没有人愿意花钱买难受。
我觉得好电影的基本特质是叙事流畅,结构严谨,带入感强。好电影的灵魂一定是在表达人性。
那我们看看银河补习班离这个标准差多少呢?算是有一段距离的。首先开篇部分的带入感不强,算是一个比较老套的表达方式,演员表演的痕迹明显。其次篇幅有限,时间跨度大,故事的节奏型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但也集中在了几个点上。第三也就是大家都说的故事的真实性,考试成绩的突飞猛进让所有人觉得不可相信,一学期从年纪倒数变为年级前十。最后是故事的主题,电影名称《银河补习班》,银河是一个背景,补习班是一个片段,但电影内容涉及的更多是父爱,父亲的一生,父亲的教育观,儿子的成长成才史,所以就会有什么都涉及了,什么都不是重点的感觉。
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一部可推荐的电影,因为就是少有的发光点让我读懂了一些道理。我在看到马皓文对马飞说,“孩子,我也是我第一次学着当爸爸”。马飞对马皓文说,“爸爸,我也是第一次学着当儿子”。这个首尾呼应片段时,突然想到了大冰《小孩》中的台北儿子的故事(建议大家读一读),我们在家庭中的角色不是从子女变成父母就结束了,而是先为子女(出生决定),再为父母(时间决定),最后再做子女(阅历决定,可能不太准确),人是在学会做父母以后,才会学会做子女的。
影评说电影中说教的成分和关于教育的论点很鸡汤,而我想说没听过、看过、提炼过的励志、写实文字并不鸡汤。鸡汤是成功者的金句良言,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关于如何施教无关对错,社会培养了很多人才,学校也培养了很多人才,我觉得会疏通同归吧。电影关于教育的观念正解应该是“做自己”,并非批判,不然马飞也不会因为成绩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
电影很暖,很用心,用心到可以忽略些许瑕疵,手电筒从孩子手里绕到父亲手里,守护从未停止。
父亲说心里的桥塌了,却为了孩子放弃了修复。
导演说电影像他的孩子一样,只有疼爱。
就是嘛!他也第一次学做电影。
《银河学习班》影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