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的类型,特别是前半部分。
作者采用类似日记体的自我叙述的方式,来让两个女主人公展现她们的想法和内心。但是你知道,在日记里表达对这个外部世界及所有人的失望和自己内在的聪慧想法,听起来很像一种自我吹嘘。我一度以为这是一本类似《我是猫》的反讽意味浓厚的书,但事实上它不是。
这是一个好故事。一栋住着有钱人家的豪宅大厦,门房是一个饱读诗书但拼命掩饰自己学识的中年丧偶夫人,住客里有一个看透世界虚妄,计划在生日那天自杀的富家小女孩。某天一个智慧通透的日本男子入住,两位女主人公因而获得改变,收起自己刺猬般的尖刺,学习怎么与世界相处,最终成长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决定看这本书,希望你不要被前半部分稍显枯燥的意识流和无趣的情节发展吓退,等到小津先生搬进大厦公寓,一切就会明亮起来的。
小津先生在全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搬进来的,这个时候我已经忍不住去看了电影。
电影相对而言更简单,更直观,也更吸引人。悠扬的法式节奏,看似冷漠实则眼神非常有戏的女门房,金发带着大眼镜的小姑娘,无论什么时候都令人如沐春风的日本男子,还有极简极美令我欲罢不能的日式装修。这部电影拯救了我摇摇欲坠的继续看书的欲望。
电影里删去了书里的不少内容,比如山茶花和因为山茶花成长的年轻男子,还隐去了女门房勒妮变得自闭孤独的创伤原因,这些部分不影响电影的进程,但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削弱了故事的完整性。
人与外部世界的相处是个古老而严肃的话题。一个人的成长总是从一片白纸、对外完全接受,到自我意识初成、对外持怀疑态度,再发展到保持自我、融入社会(你可以选择保持自我多一些,也可以选择放弃自我多一些)。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什么,改变什么,一个个选择和转弯构成了最后的我们。
或许像勒妮一样,用书籍构建一间严严实实的精神密室,将真实的自我包裹在“又老又丑、脾气暴躁”的符合社会眼光的门房形象里;或许像帕洛玛一样,选择在自我意识初成之时就放弃这个世界,“人们认为追逐繁星会有回报,而最终会像金鱼缸里的金鱼一样了此残生”;又或者成为小津先生,克制、平和、幽默,在自我与世界中取得表面的平衡。要成为带着尖刺区腹内柔软的刺猬,还是要放下棱角与世界和平相处呢?
最后故事结束得猝不及防。结束的前一秒我还在想,如果勒妮的生活就这么优雅的慢慢的勇敢的走下去,日复一日也很好。但就像《宗方姐妹》一样,意外挡在了勒妮和她的进一步成长之间。在欲生将死的人和欲死将生的人之间,死神跳了一次优雅的回旋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可以说是勒妮的生命在帕洛玛的身上得到了延续。
“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你在死亡的那一刻在做什么。”
“你正在准备爱一个人,勒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