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欧亨利的小说,总是会忍俊不禁,拍手称赞,《警察与赞美诗》这篇也不例外。
主人公苏比是一个流浪汉。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临了,作为一个无家可归、衣不蔽体、只能在公园的椅子上寻求栖身之处的人,必须要想想如何安然度过寒冷的冬天。
于是,故事情节从此开始,人物有了自己的寻找目标:成功进入监狱以过冬。至此,第一幕便完成了。第二幕马上继续。
在接下来的情节中,展现的正是人物在是否达到自己的目标之前特意给其设置各种磨难和障碍。严格来说,这些磨难和障碍应该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主人公。
莫迫桑设置了哪些障碍呢?
第一次,主人公苏比为了吸引警察并成功进入监狱,试图去豪华餐厅吃霸王餐,结果直接给人轰出来。失败。
第二次,苏比故意砸碎橱窗玻璃,笑眯眯地等待警察的到来,结果警察自认为肇事者不可能傻等在那里,根本不把苏比放在心上,而是去怀疑一个赶车的行人。再一次失败。
第三次,苏比前去一家普通餐厅吃霸王餐,想趁次引来警察。结果餐厅里的侍者并不打算找警察,直接把苏比扔出了餐厅。又一次失败。
第四次,苏比想到扮演一个捣蛋鬼流氓,调戏街边的女子,没想到女子反过来接招调戏他。警察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走过却没有动。
至此,苏比的心几乎是绝望的,他感到温暖的监狱要离他而去,自由是注定要他拥有的。
第五次,苏比内心的沮丧达到极点,内心甚至出现恐惧,于是直接在剧院门口大喊大叫,试图通过扰乱公共秩序来获得警察关注并进入监狱。可是这时候,警察并没有抓他,反而替他向行人解释。又是失败。
第六次,苏比干脆直接偷伞,甚至无赖地和雨伞主人争吵起来,结果雨伞主人竟然说伞是他捡到的,如果是苏比的就还给他了。
至此,苏比的努力探寻宣告失败。这时候人物的情感是愤怒,是失望。他的内心本质上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故事如果在这里结束,人物本身其实就会成为一个工具,只是为了展现一个意外的喜剧,并讽刺一下警察的执法权威。
欧亨利接下来的安排出人意料,这时候基本要到第三幕了,在这一幕中,一定要回答第一幕中提出的问题,即苏比有没有达到他最开始的目标呢。
结果是达到了。但是此时情境已然完全不同。
苏比一个人来到一座僻静的教堂前,偶然聆听到赞美诗的音乐,忽然接收到洗礼,心灵发生顿悟,内心对美好,自由和爱有了向往,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好好生活,努力前进,做一番事业。
正当我们为主人公的良性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的时候,突然,警察来了,只是因为一个流浪汉站在教堂的僻静之处就逮捕了他,并最终判了他三个月的监狱生活。
故事就此落幕,留下无比讶异的读者。真是绝妙啊!不仅在于人的内心转变,其实更多地是借助人物的转变来讽刺警察的这个执法系统,可谓入木三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