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可成老师9月12日在其公号【新闻实验室】上发表了文章《为什么“奶头乐”是一个不值得重视的理论》,https://mp.weixin.qq.com/s/Pf_CBOo6MqFdpwONho5qRw 对所谓由美国战略思想家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奶头乐”理论提出了质疑:
该理论认为20%的精英给80%的大众提供大量娱乐和游戏,就好像给他们塞上奶嘴,让他们丧失思考能力,化解他们的不满情绪。文章则论证该理论从来源到解释依据均经不起仔细推敲,得到广泛传播依靠的其阴谋论的调性以及大众对于简单结论的偏好。
方老师提出一个观点:
要想获得真知,就不能浮于表面,用大而化之的语言来做判断:它是好的,它是坏的!而是需要沉下去,看到事情的复杂性: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它的哪一部分会对哪些人产生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在什么情况下是坏的?如果要减少坏的影响,我们可以具体从哪些方面着手?
这里借用老师提供的思路及素材,演练一下分析某样事物可以用到的思维框架。就以文章所谈的“游戏和娱乐”为主体。
一、游戏和娱乐是什么?
游戏和娱乐,从人类社会起源时就存在,他们是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发挥着愉悦身心、连接社群等多方面的作用。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电影、戏剧、游戏、体育竞技项目、舞蹈、音乐等。当游戏和娱乐成为巨大的产业以后,它们一方面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批评,尤其是“注意力经济”带来的恶果。
二、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它的哪一部分会对那些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正面与负面)
“奶头乐”理论认为大量娱乐和游戏起到麻痹大众的作用,对应到我们所接触到的实际现象,即可指向娱乐短视频、节目及游戏。以下则具体到情境及人群,讨论其正负面影响。
正面:
任天堂的游戏,在取得商业成功的同时,也让很多人脱离肉身的限制、畅游梦想世界,还在家庭和朋友之间分享了大量的欢乐,半年前推出的labo更是成为激发创造力的神器;
再比如,很多教育者都在设计和探索,如何将游戏和学习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是一直在探讨的话题,近两年甚至还有学者尝试研究如何从大火的手游设计中借鉴加强学习兴趣及效果的心理学原理及方法,将游戏思维运用于个人成长。
负面:
为了赚取更多的钱,游戏和娱乐产业是希望大家花更多的时间在上面的,因此产生“注意力经济”,会有今日头条根据喜好设计的算法推送,会有抖音无休止的下滑即下一条,会有满屏的标题党……这些内容占据了人们大量的闲暇甚或非闲暇时光,疏远现实人际交往、或者影响工作及学习效率,导致个人的成长状态停滞不前。
三、如果要减少坏的影响,我们具体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从大环境讲,需要舆论的压力、行业的自律、公共政策的监管。
从个人自身,我想可以引用文章结尾:
“其实,有清醒头脑和思考能力的人,在玩游戏和追娱乐节目的时候,也能获得很多;而没有清醒头脑和思考能力的人,在读有营养的文章时,也像在吸奶嘴。”
那什么是“清醒头脑”和“思考能力”呢?我粗浅地认为,“清醒头脑”是提出质疑以及独立判断的意识,“思考能力”则是各种线性逻辑演练和复杂系统搭建的方式,也就是配合质疑动作完成的思维工具。
投入进一件事物之前之中之后,都要保持清醒头脑和思考能力,察觉到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利弊,既要享受其愉悦或者启发,也要充分自控。享受和控制,均依赖于主体性,而如何调动主体性则、均以你对事物的全面了解为基础。了解、才有控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