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插图
1.至元五年(1339)十月,黄公望回到苏州,在藏书乡游天池山景,作《天池石壁图》
2.十月四日,黄公望作《层峦晓色图》,倪瓒在其画上题诗:“上溪山也自佳,黄翁摹写慰幽怀。若为胜载乌程酒,直到云林叩野斋”后,赠卢士恒。
3.十月中旬,黄公望为好友作《天池石壁图》。这一年,黄公望再作《天池石壁图》。画中“山峰顿笔直皴,峭耸陡立,有巨灵凿山之势,左下大松三株,松针细剔,飘飘拂拂”。
4.时年岁末,黄公望才游归虞山小山自己的茅庐。危太朴再游虞山,游观七桧(虞山致道观之景),涉桃源,泛尚湖,又造访黄公望茅庐,见他前年始作的《仿古二十幅》已作过半。
5.至正二年(1342),黄公望已七十四岁。他在小山茅庐中作画,试用虞山赭石磨研制作浅降山水设色,并常云游于周边山水之间。
6.时年仲春,黄公望于虞山双桂轩中继续作《山水二十帧》并完成。其作“境趣高古,景致深邃,结构缜密,笔法简略,山石酷似居然,神韵极肖右丞”。三月,黄公望作《溪山无尽图卷》。
7.这一年的夏季,黄公望又到松江,客居松江玄真道院。在读了南宋理学家象山先生的《玉芝歌》后,黄公望作《兰芝室图》。
8.同月,黄公望作《夏山图》,极力追忆董源笔意,追溯其文脉源流。后得知董源的《夏山图》收藏在王蒙手中。见到原作后黄公望又叹息“年老目力昏花,不能复作”。
9.这年七月,黄公望作《秋林烟霭图卷》,此图写沧浪(苏州)景,图现墨云忽散,青天影疏,叶飞片片,卷浪花舞,鸿飞冥冥,渔棹归来”。
10.九月既望(农历十六日),黄公望游至吴江,在朋友处作《浅降山水图》,其画作“上端孤峰高耸,危崖四出;下端溪亭隔水,屋舍依山,林木桥梁,安顿得法,而奇在勾勒平直,皴处无多,弥见古厚”。
11.元至正二年(1342)十月七日,黄公望开始作《山水图》。他历时一年零七个月,才将此画完成。
12.十二月三十一日,王蒙持倪瓒《春林远岫图》来到虞山见黄公望,并带来画纸请黄公望作画。黄公望当即作小幅山水画一张。
13.元至正三年(1343),黄公望已七十五岁,他仍居于小山,并云游于吴门周边各地画友处。是年春,黄公望又作《浮峦暖翠图》。
14.二月七日,黄公望又在《浮峦暖翠图》题道:“晋唐两宋名人遗笔,虽有巨细精粗之不同,而妙思精心,各成极致。余见之不忍释手,迨忘寝食,间有临摹,必再始已,此学问之吃紧也……”
15.此年,黄公望历时五载作画的《仿古二十幅》才相继完成。
16.至正四年(1344)八月三日,危太朴又到小山山居造访黄公望,见到黄公望已完成的二十幅山水画作品喜悦不已,问黄公望:“写此册将自为珍乎?将为赠友以传播乎?”黄公望闻之勃然曰:“君何以货利辈视我乎,我非货利人也”。
17.当日,夕阳西下时,危太朴得《仿古二十幅》归。他回家后再看黄公望的这些作品更加欣悦不已,即书跋其后,以不忘子久之盛意。
18.十月二十六日,黄公望云游至太湖梁溪(无锡),在梁溪华氏水云阁,作《山村暮霭图》,墨写“坡陀沙脚,野岸空林,远近村居,白云郁,暮色苍茫”之景。这年,黄公望同时还作《山水图》。
文/浦仲诚
图/沙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