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家的中秋节,你与谁赏月? | 壹佰個FM Vol.13.mp36:59
来自壹佰個100
这个中秋,你能回家吗?
当华灯初上,圆月遥挂,一身疲惫的你,是否能够踏上回家的旅途?
这一年里,你为理想、为前途、为子女,奋斗奋斗再奋斗。
那些辛劳、那些委屈、那些重担,在这个中秋之夜里,都卸下吧。
说到底,离开家,是为了更好地回家。
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无论你的家是在千里之外或是咫尺之遥,那盏暗夜中亮起的灯,都是你前行的力量。
家在远方,思念在路上。
壹佰個今天为您带来不能回家的故事,遥寄那份柔软的思乡之情。
有家难回的失意者苏轼
900多年前的中秋之夜,山东密州,已是不惑之年的苏轼,不知与哪位友人欢饮达旦,大醉之际,思念着已六年未见的胞弟。
这位以率真旷达著称的大文豪,为何在中秋之夜满腹心事,写下那首既豪情满怀又黯然神伤的《水调歌头》?
故事要从8年前说起。
因父亲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返回朝堂后,苏轼却发现,北宋朝廷早已不是他以往所见的那般“平和世界”,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已拉开序幕。
以新任宰相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和以欧阳修为首的守旧派已势成水火,而欧阳修就是苏轼参加科考时的主考官。
作为被欧阳修大加赞赏并录用的苏轼,也自然成了王安石一派打压的对象。
苏轼二十出头时便名动京师,被当做宰相接班人培养。但因母亲、父亲先后离世,苏轼两次回乡奔丧守孝。待到三十来岁,重返朝堂,还未大展拳脚,便已卷入党争。
丁忧归来不久,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触怒王安石,王授意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自请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秋,苏轼又被调往密州任知州。三年两贬,虽说是苏轼为逃离汴京的政治漩涡,自请调离,但心中难免郁愤。
时逢中秋,苏轼一饮而醉,举杯问青天、问明月。他想乘风归去,重返汴京,起舞弄清影,又害怕政敌环伺,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低头环顾自身,双亲均已不在人世,兄弟远隔千里,心意相通的爱妻也已早早离世。这般沉郁的境地,真真只能一醉解千愁。
好在,深受老庄、佛家思想影响的苏轼,尚对人生抱有期待,他还怀着逸兴壮思,安慰自己,有家难回,但月有阴晴圆缺,千里也能共婵娟。
无家可归的漂泊者萧红
家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问萧红,不知她能不能答得出。
她的人生仅有短短31年,而前19年里,幼年丧母又不受父亲喜爱的她,只知道“人生有冰冷和憎恶”,仅有年迈的外祖父给予过她“爱和温暖”。
19岁那年,她用一次私奔和一次未婚怀孕,让自己和传统的原生家庭彻底决裂,这是她“身名败坏”的起点,也是她走向文坛的起点。
被两个男人先后辜负的萧红,大着肚子,被旅馆扣押抵债,她不得已向报社求助,诉说自己比青杏还酸的人生。报社立刻派人来查看,其中来得最勤的是萧军。
那时萧军眼中的萧红,正值临盆,一张暗淡的脸,穿一双变了形的鞋子,站在霉气冲天的昏暗房间里。屋子里散乱着她的画、她的字、她的诗。
电影《黄金时代》剧照
她年轻、有才华,但处境悲惨。
他能文能武,朝气蓬勃,却也同样贫困落魄。
这初遇,让萧军觉得,“世界都在变,出现在我眼前的是,我认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人。”
萧军像个英雄般为救萧红而奔走,感谢哈尔滨的一场洪灾,让这两个人年轻人得以脱困。
萧军的出现并未解救萧红困窘的生活,他们在一起后,依然穷到一天五毛钱的铺盖钱都出不起。白天吃开水泡馒头,晚上把所有的衣服都搭在身上,点一盏煤油灯一起看书、谈哲学,抱团取暖。
萧军找到了家庭教师的工作,拿到第一笔钱就带萧红去下馆子,那晚萧军点了猪头肉、肉丸汤,两人还各自喝了一杯酒。
萧红在《商事街》中这样描述过这一晚:电灯照耀着满城的人家,钞票带在我的口袋里,两个人理直气壮的走在大街上——那么穷,却那么暖。
即使萧军后来多次出轨,两人分道扬镳,萧军甚至看不上萧红的作品,并刻薄地评论她“没有妻性”,彼时的萧红仍由衷地感叹,“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呀!”
萧红1935年与萧军
后来,“二萧”渐渐成名,生活不再困窘,萧红也在鲁迅的鼓励与提携下日益自信、强大起来,但那份暖却渐渐逝去。
两人分开后,萧红从东北辗转至香港,危困中还曾设想,如果她向萧军求救,也许萧军还会像那时一般来救她。
萧红在香港,图片来自网络
可,怎么可能呢。
病重之时,萧红身边甚至没有自己的丈夫,陪伴她的,是与她结识不久的骆宾基。
萧红一生漂泊无依,对于被从族谱除名的她而言,故乡早已是他乡。
于她而言,自在辽远之地,才是心之故乡,在那里,“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愿她终于寻到了自己的故乡。
家在远方,思念在路上。
愿每一份思乡,都是团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