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每位父母都曾有过痛苦的经历。
孩子们似乎总会有新的方法考验我们的耐心,他们偶尔会举止不端,偶尔会出言不逊,偶尔会挣脱出你的怀抱,跟你唱反调……
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种种问题,让我们又焦虑又生气。
我们希望孩子越来越好,越来越优秀,但这些插曲总是会动摇我们的期待。
其实,孩子成长的力量,就藏在我们的期待之中,相信孩子会变好,相信孩子是有积极动机的,是一个孩子开始变好的征兆。
01、不要以消极、固执的态度看待你的孩子
我们总是会因为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件小事或是某个不得体的行为来定义一个孩子,标准非常简单粗暴:
要么好,要么坏。
这种轻易下结论的例子并不少见,并且大部分孩子得到的定义都是消极的。
孩子不爱叫人,会被批评胆小,甚至是性格不好;
孩子不爱分享,会被说成小气鬼,不好相处;
孩子冲动打人了,马上就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每当孩子一时表现不佳,我们就容易将他和一些负面标签联系起来,认为这就是孩子的特质,反过来再用这些标签来解释孩子的种种行为。
《家有儿女》里有一个细节,刘星在家擦窗户,等着妈妈刘梅表扬他,结果妈妈看见,反而训了他一顿:
“你不是就想通过擦玻璃,逃避写作业吗?”
当我们对孩子有了偏见,忍不住就用消极的态度去解释孩子的行为和动机,将孩子的种种行为当成是一种挑衅,认为他是故意想要激怒父母。
我们沉迷于纠正孩子的每一个不良行为,给他们下定义、贴标签,这种回应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不好的感觉:原来我不是某一种行为是坏的,而是我本身就是坏的、不好的。
有的父母甚至在批评孩子时,常以“你总是”“你老是”“每次都是你”等片面化的语言强化对他的判断。
孩子们会通过父母的眼睛来看待自己,我们对孩子下的定义,也会渐渐变成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最终都变成了亲子双方盘踞于心的“偏见”。
我们常说:“不要总盯着孩子的缺点,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值得被看见的一面,哪怕你暂时做不到,那么最基本的:请不要以消极、固执的态度看待你的孩子。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据我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所以我再奖励你一颗。”
这时,男孩感动地哭了:“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男孩:“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
待他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在这个故事里,最令我们感动的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男孩时,没有以“坏孩子”为大前提去纠正孩子的行为,没有用惩罚、说教以及其他形式的责难促使孩子改正错误。
他选择看到孩子积极的一面,他相信孩子的本性是好的,并带着温度引导孩子,最终赢得了孩子的合作。
家长教育孩子时,也应该多一点这样的欣赏与同情。
如果我们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是能给予孩子改正的勇气,还是在给孩子难堪?”
很多伤害就能够避免。
尽可能积极地面对孩子身上的问题吧!
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认可他:
及时、真诚地反馈,正面强化孩子“好的行为”:
“谢谢宝贝,你都会照顾妈妈了。”
“你这样说,这样爸爸就知道你想要什么了。”
孩子表现不如人意的时候,支持他:
将孩子的行为与品质分开,把“坏”和“孩子”分开,别把问题视为孩子的全部。
有句话说得好:“我不相信有坏孩子,当他们不乖时,我会想他们需要什么帮助。”
多给孩子一些爱和理解,很多的问题都会只是暂时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