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帮北京老大爷们,又聚到了一起,老友们再聚,畅快淋漓,热闹非凡,又约了周末到一哥们家再畅饮。
席间,发现有一半人都开始沉浸在高尔夫球运动中。在这里,不像国内,貌似一个上层人士运动,这里是平民运动。油漆工,出租司机,照样开着他们的车去打球。
我练了几次,感觉确实比其它体育运动门槛高,很多动作细节很难拿捏,甚至和我们习惯用力方向都是反的,头部状态反射也完全不同。
而听他们讲各自比赛成绩都比较牛,还有孩子在纽省少年比赛获得前三名的,真不简单。
听他们讲了那么多关于高尔夫比赛和活动的经验,感觉高尔夫运动容错率很低,因为细节动作太多,每一个小错误都会让你的成绩结果相差甚远。
容错率:这指的是在一个事件中某一个或多个操作的执行出现偏差后,对整个事件的影响程度。容错率越高,对结果产生的影响就越小,否则就越大。
比如医生这个职业,容错率就很低,几乎是0,因为一个很小的操作失误就能导致病人有生命的危险。
同样容错率很低的职业是军人,从宏观上看,可能一个致命错误就不是一两个人死的问题,是可能包括统帅与下面一系列人的性命。
再看政治家,基本上容错率也很低。他的一个错误决策,就可能导致政治生涯结束。
商人是个特例,理论上讲容错率也是很低的职业,你可能辉煌半生,但一个大的致命错误就可能导致崩盘而再难翻身。从时间角度看,如果三十岁前失败,还可能再重新来过。从我身边的人人经历角度看,越早经历挫折越好,可以给你机会,不至于晚年凄凉。
大部分运动员吃的是青春饭,靠的是天赋和努力,形成个人强大能力战胜对手,获得成功和荣誉。
但有两项运动,完全和他人无关,就是自己跟自己比。高尔夫和桥牌。
桥牌的复杂程度不亚于高尔夫,大部分人打了几十年桥牌,一上场比赛,还是大小错不断,不是你比他人聪明或是傻,就是因为总让你处于多重选择和决策中,没有绝对的对错,而只是在那特定环境中,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或者说,你的错误,包括搭档的错误比对方少,你就赢了。
谁可以获得较高容错率
前段时间马斯克又发射火箭了,这次的火箭叫“星舰”,很厉害,全球很多人都在关注着,甚至连我们国家航空单位都正面发声支持了。说起星舰啊,最早在2017年就被马斯克公开公布了,这艘飞船是他登陆火星计划的重要一环。
如果说前面的火箭都是运输作用的话,那么星舰就是正儿八经的飞船了,而且是更接近我们看到的科幻片中穿梭在星球之间的交通工具了。但是话说回来,就这么重要的一环,其实是经历过非常多失败的,而且这次也是发射升空之后,一二级没完成脱离,爆炸掉了,算起来,星舰从2019年到现在,发射失败过10次了。不过大家注意到没,在直播画面中,整个团队面对这次发射失败,其实还是在“欢呼“的,而马斯克也没有表现得非常沮丧,从上至下都是很乐观的。很奇怪对不对?为啥欢呼?这不是失败了么……
其实啊,马斯克和团队认为只要星舰这次能飞上天就成功了,就算上天之后炸了也没关系,这次的失败是他们的意料之中,他们认为失败了,就是距离成功又近了一步。这事之后的几天,潘乱老师的播客就专门有一期聊这个话题,有个片段聊到私营企业SpaceX和国有企业NASA之间有什么差别?我觉得有个嘉宾讲得挺好的,说这两种企业最大的差别就是容错率的大小,私营企业容错率高一些,会不断试错,然后成功。而国有企业呢,容错率低一些,得举国之力去投入,不允许失败,因为失败的后果很严重,比如说国家对航空航天的投入会减少,民众也会没有信心。
另外,马斯克的SpaceX研发的思路是从最小可能性开始,比如说火箭的材料,他会先考虑用便宜的不锈钢试试,如果发射成功了,能上天空就继续用,没成功就换比不锈钢贵一点的材料。
而NASA则不同,一上来就会研究什么材料是强度和重量等等因素都适合太空环境的,然后不计成本的投入,确保成功。
两种不同的成功之法,一种是容错率高的方法,一种是容错率低的方法。我觉得普通人更适合容错率高的方法,毕竟不是人人都有无限的资源可以去“饱和式”投入。
我还记得《精益创业实战》这本书里面也讲过类似的概念。就是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简单的说,就是用一个最小单位、最小成本的方式去不断试错,然后搭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商业模型出来。我觉得不论是星舰不断的用失败去获得成功,还是精益里面的MVP,基本认知里面就是得提高做成一件事的容错率,而且还是计划之中的容错率。
生活中,容错率也是一种包容,一种好心态,能包容事情的不完美,能包容对方的不完美。生活也不是需要无时无刻谨慎的,生活是注重体验的,很多生活中的不完美才是生活有趣的地方,好好体验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