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意: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资质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很善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他会根据不同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水平以及自身独有的特性,来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力求扬长避短,使学生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激发激励他们向更高层次的长进及全面的发展。
在论语中的许多地方,不同的学生问同样的问题,诸如问仁问孝问知,孔子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身处不同的环境,自身的才能也不一样,不同阶段的同一个人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同一本书,体验与认知也会有大不同。
在本章中他就主张在了解了各人的资质以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自身的智慧与才能也各自不同,那么就要根据个人资质与学习水平来进行一个全面的考虑,从而制定一个相对应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的潜力是无穷大的,但是要在最初就设定一个远大目标的话,不容易达成,在此过程中还容易打击人的积极性,消磨人的兴趣与动力。而把这个目标分化成小目标,就容易达成,也比较利于调动积极性与工作学习的热情。
其实也是个适度的问题,只有适宜的环境才能茁壮成长,只有适宜的状态才能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目标过高容易使人受挫折,目标过低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现代教育中也是这样的教育原则,那些学习能力殊优的人单独设置课程与目标,取得更快更长足的发展。即便是过去的私塾,家中的学堂,也都是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也分别予以授课的。有的老师与家长总想着拔苗助长,其实反而损坏了根基,不如就踏踏实实先打好基础,然后一步一步走得扎实稳重。
张居正的解说也很平易近人,孔子也的确善于将这些精微之道融入日常生活中来,行路的例举我们小时候其实是都经历过的。行远路与学习的分阶段都是同样的道理。
凡人资质有高下,学问有深浅。教人者,要看他力量如何。若是中等以上的人,其资禀既不凡,功夫又精熟,已是有上达之机了。然后告以精微的道理,则言者适当其可,而听者不苦其难,就似登山的一般,将到高处,才说与高处的景象,便理会得,所以说可以语上也。
若是中等以下的人,资质既是寻常,功夫又未积累,但当就其力之所及而引进之。若遽告以精微的道理,不惟强其所不能,亦终茫然而无得,就似行路的一般,才在近处,便说与远处的路途,如何知道,所以说不可以语上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