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雍也篇》

《论语·雍也篇》

作者: 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 来源:发表于2021-12-23 02:38 被阅读0次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雍也篇》的最后一章。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昨天我们说到,子贡以博施济众这个高标准来问仁,夫子在敲打了子贡之后,紧接着就给出了一个切近的下手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什么是立?什么是达呢?我们先来讨论一下。

    “立”,我们通常会解释为成家立业,在社会上自立,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儒家所谓的“立”是心性的立,是内心的立。内心立什么呢?又如何立呢?钱穆先生认为,这里的“立”通于“三十而立”的“立”。李炳南老先生将“立”解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立什么呢?立高远志,士志于道,什么道?仁道。

    如何立呢?夫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求仁道,从那里下手?立于礼。从学礼、习礼入手。《论语·季氏篇》孔子曾对他的儿子孔鲤说过:“不学礼,无以立”。透过学礼、习礼,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准则得以确立,知善恶,明事理。

    “达”,也不只是我们一般人所认为的发达、通达。外在的通达、发达,只是“达”的部分功用的显现。钱穆先生说,“达”,是《论语·颜渊篇》第20章“是闻也,非达也”的“达”。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是说什么是达呢?质直、好义、善于观察言色、谦让于人,具足了这些德性,就是达。当然由于内在的“通达”,自然会得到外在的“通达”,“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内心通达以后,走到哪里,都是无往不利。可见儒家的“立”与“达”,重点都是在心性、德行上,只是在修习的不同阶段。达,是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维的阶段,内外通达,上下通达, “质直而好义”,“诚于内,而行于外”。

    理解了“立”和“达”,我们再来看,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欲”,欲望,想要。每个人其实都有很多欲望,“立”和“达”,是我们生命中追求的两种美妙的人生境界。这是孔子对弟子的引导,作为跟随孔子学习的弟子们,自然都是想要追求“立”和“达”。孔子说,我们自己想要立起来,也去帮助别人立起来。我们自己想要达到通达的境界,也要帮助别人达到“通”的境界。这就是行仁。比如说,我们需要吃饱饭,冬天穿保暖的衣服,这既是我们的欲求,这自然也是别人的需求,所以我们在解决自己饱暖的同时就要想到解决别人的饱暖,这是物质层面的。心性层面的也是一样,我希望被人肯定和鼓励,别人一样也会希望得到肯定和鼓励。我们想要获得幸福和快乐,别人也需要获得幸福和快乐。很美妙的是,我们在帮助别人获得幸福快乐的时候,自己同时也会获得幸福和快乐。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这就是仁道。李炳南老先生说:“己欲立者,自己先志于道,再据于德,再依于仁。己如是立,亦如是立人。立后则言达,达者通达。举凡天地人三才之道,以至六艺百工,皆须求其通达。己欲通达,亦教他人通达。自己与人既立既达,博济之事自能为矣。”我们一般人会觉得“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是夫子呢,却指出立与达,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真正的富贵、幸福和快乐其实建立在心性的“立”与“达”。夫子认为,这个才是人人应该追求的东西。我们一般人只知去求富与贵的果,却不知得到富与贵果的因在哪里,是我们内心的“立”与“达”。而我们一旦了知了其中的妙义,就得到了这把通向人生幸福的钥匙,就是我们“立”起来了。然后,我们要和身边的人分享,让他们也得到通往幸福的钥匙,让他们也“立”起来。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至于“达”的境界比较高远,可能我们一下子很难达到,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知道,那是一种更美好的人生境界,所以我们可以先立志愿。“己欲通达,亦教他人通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圣人有这样的境界,不能说这个境界我现在做不到,就不想做了,那不行,你还要“欲通达”,要有这个愿望。虽然很难,很高远,但是一定有这个愿望,而且相信自己一定有一天能够做到。为什么?因为夫子说过“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圣人也是从普通的“士志于道”开始一步步修习出来的。这是通过自己的事情和努力,可以达成的事情。关键是你肯不肯做,你有没有这个欲望要做。而且这个过程,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痛苦,反而会获得更多的快乐。《论语》开篇就告诉我们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既然是一件从快乐趋向快乐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不仅我们自己要“达”,而且“己欲达而达人”,不仅对自己有这样的愿望,而且还要教别人也这么做,鼓励别人也这么做,这才是仁者。李炳南老先生说,等到自己进入了“立”与“达”的状态,前面子贡所说的“博施济众”的事情自然就有能力去承办了。

    大家觉得这样的“立”与“达”如何呢?这样的“立人”和“达人”之路如何呢?如此美好的人生状态,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要的呢?只有一条路,就是学习圣贤之道。这条路只有圣贤走过,只有跟着他们的指引,才有机会走上正确的通往幸福的路。我的老师曾经说过:“儒家讲的仁,是人字旁,旁边有两横,表示人生在世间,不是一个人,是要和他人彼此互相依存的,整个世间,整个人生,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推展开来的,人与人之间有任何一环不好的话,都会互相影响,有好的也会相互增长。”因为世间万物实则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符合宇宙运行法则的大道,是儒家所确立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法则。我们平时的习性是只想自己,不想别人。那现在社会最大的毛病,也就是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实际上真正为自己好,还必须要顾及别人,代人着想,把别人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当我们能够真诚地多代别人着想的时候,别人也就会代我考虑,由此推展,社会风气将自然地敦厚。反过来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整个社会会形成一个互相伤害的环境。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明天继续。

    (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档稍有出入。) 

    思考题: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什么是立?什么是达?

    “达”,也不只是我们一般人所认为的发达、通达。外在的通达、发达,只是“达”的部分功用的显现。钱穆先生说,“达”,是《论语·颜渊篇》第20章“是闻也,非达也”的“达”。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是说什么是达呢?质直、好义、善于观察言色、谦让于人,具足了这些德性,就是达。当然由于内在的“通达”,自然会得到外在的“通达”,“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内心通达以后,走到哪里,都是无往不利。可见儒家的“立”与“达”,重点都是在心性、德行上,只是在修习的不同阶段。达,是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维的阶段,内外通达,上下通达, “质直而好义”,“诚于内,而行于外”。

    2.为什么说“立人”和“达人”之路是正确的可通往幸福的路?

    这条路只有圣贤走过,只有跟着他们的指引,才有机会走上正确的通往幸福的路。我的老师曾经说过:“儒家讲的仁,是人字旁,旁边有两横,表示人生在世间,不是一个人,是要和他人彼此互相依存的,整个世间,整个人生,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推展开来的,人与人之间有任何一环不好的话,都会互相影响,有好的也会相互增长。”因为世间万物实则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符合宇宙运行法则的大道,是儒家所确立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法则。我们平时的习性是只想自己,不想别人。那现在社会最大的毛病,也就是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实际上真正为自己好,还必须要顾及别人,代人着想,把别人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当我们能够真诚地多代别人着想的时候,别人也就会代我考虑,由此推展,社会风气将自然地敦厚。反过来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整个社会会形成一个互相伤害的环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雍也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ac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