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
这套书非常出名,是得到巴菲特认可的传记。滚雪球这个词来自这段话: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那条又湿又长的雪道。”
巴菲特提出要去纽约股票交易所。
这趟旅行影响了巴菲特的一生。巴菲特去了曼哈顿,在父亲的带领下,见到了当时华尔街的大佬温伯格,高盛公司的高级合伙人。温伯格很喜欢小孩子,他问小巴菲特:
“你最喜欢哪只股票,沃伦?”
这件事情让巴菲特记忆尤其深刻。回到奥马哈的巴菲特,暗暗下定决心:
我要挣钱!
按照巴菲特的说法:
“钱可以让我独立,然后我就可以用我的一生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工作。我不想让别人主导我,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巴菲特用25美元买了一台旧的投币弹子机,有的朋友还有印象,就是windowsXP里自带的那个游戏。巴菲特把弹子机送到理发店,让等待的顾客打发时间,答应赚到的钱跟理发店的老板平分。
一周后,巴菲特发现赚了不少钱,就又买了几台,送到镇子上其他的理发店。
巴菲特发现了资本的魅力:让钱为自己工作,而不是靠自己的体能。
巴菲特有的时候还会去赛马场,捡地上的投注票。
因为在赛马的时候,有的赌徒没有耐心,看到自己下注的马跑在第二第三名,就气愤的把投注票扔掉。
每次赛马比赛后,巴菲特会收集地上的投注票,有的投注票还很脏,沾着痰迹。不过,如果找到了几张赢钱的票,就能赚一笔。
这些活儿并不难,但是很多又苦又累。对金钱的极度渴望,是投资大师共有的特性。有的人说自己喜爱财富,但其实只是嘴上说说,并不愿意去为此付出辛苦劳动,怕脏怕累,会找各种理由推脱。
但实际上,哪怕是股神,第一桶金都是努力得来的。
巴菲特第一桶金赚的并不容易,但是是他应得的。
在格雷厄姆的课堂上,巴菲特学会了三个投资原则:
(1)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2)使用安全边际,要保守一些
(3)不要被市场先生干扰
巴菲特不太想上班,他想做自己的事业。想通过投资来养活家庭。当时巴菲特通过投资,在1951年的时候,就有了19738美元的资产。相当于现在的108万人民币。
这笔钱是不少,但是巴菲特觉得,当时市场上有很多投资机会,所以这些钱基本都用来做投资了,没有给家庭生活留多少。所以,他们的日子一度过的很紧迫。
巴菲特同时也做股票经纪人。但是别人看他是年轻小伙子,不信任他。而且巴菲特并不赞成频繁买卖股票,而交易佣金正是股票经纪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这种矛盾让巴菲特很苦恼。
巴菲特认为:你的利益不能跟客户的利益相违背。
1954年,怀着孕的苏珊,带着第一个宝宝,跟巴菲特到了纽约,开始做“纽漂”。
巴菲特在日常生活中很符合渣男的定义:哪怕是妻子怀孕了,也不怎么做家务。也不愿意照顾宝宝,巴菲特讨厌孩子的哭闹声。
苏珊在怀孕的时候做家务、做饭、购物、给老公准备晚餐。巴菲特几乎从来不给宝宝换尿布。而且,对苏珊很吝啬,因为巴菲特要省下钱来做投资。
从四五十倍的市盈率到只有9倍的市盈率,这段时间里漂亮50下跌了七八成,让大量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再好的股票,如果买贵了,风险还是很大的。
巴菲特的好朋友,查理芒格,在这次漂亮50崩盘里损失惨重,到1974年的时候几乎损失了一半的钱。当时可以说是美国二战之后,股票市场最惨淡的时候。
巴菲特是怎么看待股灾的呢?
巴菲特认为:这是很好的投资机会,因为股灾之后,市场上便宜的好股票很多。按照巴菲特的说法:
“就好像一个性欲旺盛的人闯进了女儿国,现在正是投资的绝佳时刻。”
投资大师对股灾的看法几乎是惊人的一致,彼得林奇也是这样认为的:“在过去70多年历史上发生的40次股市暴跌中,即使其中39次我提前预测到,而且在暴跌前卖掉了所有的股票,我最后也会后悔万分的。因为即使是跌幅最大的那次股灾,股价最终也涨回来了,而且涨得更高。”
当你们到了我这个年纪的时候,你们衡量自己成功的标准就是有多少人真正关心你,你也希望得到他们的关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