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上有一种过程谬误叫做“证实偏见”,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只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而很容易对其他东西视而不见。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所以当我们认同或者笃信某些人或事时,其实是与自己的心之所向“一拍即合”的。
1.王阳明与儒学
王阳明在经历“五溺”之后发现儒学才是能够解决自己疑惑的圣贤之学。
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王阳明在“初溺于任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之后直接选择了儒学。
因为王阳明早年丧母,由父亲和祖母养育,所以即使心驰神往道仙之术,还是放心不下他们,不忍弃世入山。
在经历了这样的内心苦恼,体会出“人伦之道”后,发现“儒学之道”倡导的“孝道”和自己悟出的“人伦之道”相符 ,进而才开始笃信儒学。
是王阳明的心之所向,才让他得以识得儒学的智慧,让自己豁然开朗。
《王阳明大传》2.读者与读书
读书读到最开心、兴奋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拍手叫绝,嘴上忍不住赞叹“天啊!厉害啊!”,心里忍不住感动“这就是我想说的啊!”
阿兰·德波顿说:
书的价值还不止于描绘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习见的那些情感和人物,好书对我们各种感情的描绘远胜过我们自己的体会,
它处理的感知和认识虽确属我们所有,却又是我们根本无力予以明确表达的:它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读到一本书的好处,除了这本书的功劳之外,其实还有我们自己的功劳。
因为我们心之所向,所以才有了发现美的眼光。
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说:
读书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
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
3.我与定投人生
【关于读书】
一直以来,自己算是一个比较重视读书的人,但是读书并不是自己业余生活的全部。
因为,说不定哪天因为心情不好、工作太累、天气不好,或者来大姨妈就把读书的事情放在了一边,
然后,是沉迷肥皂剧的一个月,
然后,在后悔和自责中重新开始。
在2015年的一篇日记中就有“堕落只需一个月”的记录。
自己的日记【关于健身】
人们总是在痛苦降临之后才更容易认识到某些事情的重要性,比如身体健康。
几年前一段为期几个月加班时间过后,整个人的感觉都不好了,不是后背痛就是胃痛。
然后开始重视健身。
【关于投资】
几年前有关注过一段时间的区块链技术,也觉得前途无量,但是不知从何开始。
或者说没有继续更加深入的去寻找,所以一直没有开始。
【关于帮朋友】
关于朋友,感觉自己原来做的并不好。
除了主动联系自己的朋友之外,有些和自己一样被动的朋友,时间一长,就断了联系。
【关于陪家人】
父母康健时,从没有觉得陪伴的时间会那么少。
直到父亲突如其来的疾病,让自己意识到只要还有陪伴的机会,就算自己还足够幸福,那么付出就无悔无怨。
定投人生所以,当碰到定投人生课堂的价值观:读书、健身、投资、帮朋友、陪家人时,
自己的目标一下子清晰了。
那感觉就像王阳明在困恼过后,对儒学的笃信,让自己豁然开朗。
它就像一本书,写出了我根本无力予以明确表达的感知,它似乎比我更了解我自己,并告诉我如何才能将这几件值得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4.写在最后
如果,我们心有所向,或是想要生活过得充实一些,或是想要自己变得自律一些,或是想要自己变得积极快乐一些,采取行动就好了。
如果,觉得一个人坚持太孤单、太容易放弃,或者根本不敢开始。
那就在自己的身边找一个这样的朋友,然后和他一样采用同样的方式行动起来就好了。
心之所向,必将身之所往。
在所往的路上,必将能体会到与自己“一拍即合”的感动。
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