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计”非彼“计”
首先,《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不是一本书,《孙子兵法》也有“计篇”,而它的计是计算的计,衡量各方面资源优势后,做出的战略,而三十六计则有些奇谋巧计,两者衡量跟评估的东西不一样。
2.《孙子兵法》计什么?“五事七计”
五事:道、天、地、将、法
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就是比较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人才和法治
它类似于现代管理学的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计的目的是为了知道能否有取胜的可能性。它提倡“先胜后战,不胜不战”,是一套不战之法。
3.为什么《孙子兵法》讲究“不战之法”。
引用书中的一段话:
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
在古代,《孙子兵法》是战法,是上战杀敌之策,它肩负的是将士们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它不是简单的意气用事,它需要权衡各种的利益,以获得最大可能性的胜利。其实,读到这里的时候,是挺诧异的,这跟印象中的《孙子兵法》不同,它不是所谓的战无不胜之法,反而是非常谦虚而且谨慎的有条理的一步一步的战法。
4.五事之“道”
道是恩信使民,是比较双方的政治,比较双方君主的领导力。
这里的道不是战争的正义性,而是人民支不支持。
兵家的道,不是宇宙的真理,就是问人民支不支持战争。
书中也举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内与日本国内的人民都是支持自己的国家的,但是,从战争的正义性来说,日本侵华是无道的,只能说日本军方太会鼓动他们的人民了,让他们的人民无条件的支持他们。同样的,这让我想起在西方也有两场战争“地心说”与“日心说”,道有时候是不讲理的,是残酷的。顺势而为,逆势不一定能上,因为它不讲道理,它讲人们心中的"道"。
5.五事之“地”
地这个概念,我非常喜欢文章中举的这个例子:解放军将领栗裕,每一次都能打神仙战,靠什么呢?靠地图,靠行军,打仗前总要把战区的地图嚼烂。而行军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出现正确的兵力。
而这里的地,虽然指地图,但是,放到我们当今,则是我们生活着的社会,工作中的行业,每一个行业由在它里面的企业构成,社会资源,每一个企业市场比例又不一样,而有些渠道,有些工具,有人用了,有人没有,有人通过这种方法成功了,有人通过那种方法成功了,而无论资源有多少,渠道有多少,我们都需要去试出那条适合我们的最大概率成功的路径,那就是成本最低的地图。
6.五事之“将”
“将”指将帅的人格排序,这里它列举了几个衡量标准:智、信、仁、勇、严。
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
而且,这几个的顺序不能换。
专任智则贼,遍施仁则懦,固守信则愚,恃勇力则暴,令过严则残,五者兼备,各适其用,方可为将帅。
“智信仁勇严”其实是很难的,那么如何达到它呢?曾国藩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开始,他自己对照了一下自己,确实自己各个方面都达不到,那时他自己还没打过战,又是文弱书生,怎么办?他想到一个办法,先做到一个更基础的,然后,再去慢慢补上它们。他先让自己做到“廉明”,不贪钱,奖惩分明。然后,在日后不断的对准最高目标,调整各个方面的数值,以达到“智信仁勇严”的标准。
《孙子兵法》这里给出了将帅的最高标准,建议每一位“将帅”可以每隔一段时间自我评测一下,自己距离最高标准的度是多少。
而“天、法”都比较好理解,天,顺天应人,夜观星象,寒暑四时。法,管理之法。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