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木子读《社会心理学》的第3篇笔记,今天我们要读的是本书的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关于读这本书的缘由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和木子一起读《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讲的是社会中的自我。对每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认识自己是我们穷尽一生要探索的命题,也是极其困难的命题。
这章的内容非常多,我选择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几个概念来做我的解析。
第一个是焦点效应,即我们总是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想象一下,你早晨上班发现头发凌乱不堪,也来不及洗头了,情急之下只能随便整理一下赶去上班。本以为同事会对你指指点点,却发现好像大家对此没有任何反应。
我们总是高估了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事实上,每个人最关注的只是自己而已。你记得昨天你的同事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品牌的鞋子吗?大部分人回答不出来。
知道了焦点效应后,我们就不必对自己的行为和外表上的小小瑕疵而紧张不安,小心翼翼。绝大多数人不会那么关注你,我们自然也不用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同样,在公共场合发言的时候,我们总是担心自己看上去显得很紧张,事实上,我们也会高估了这种内在状态的外露程度。事实上,尽管你很紧张,但是大家并没有这么容易看出来。
第二个概念是控制点。你觉得你是命运的主宰者还是环境的牺牲品呢?如果你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和命运,那么你是一个内部控制者;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命运是由大环境改变的,你对此无能为力,那么你就是一个外部控制者。实验证明,内部控制者对生活更加积极,更愿意通过努力来改变现状。
当一个人尝试改变自己的状态但毫无所获,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即认为努力没用而不再尝试,就像一直碰壁而放弃跳出容器的青蛙,即使最后上方的玻璃盖子拿开了,它也不会再尝试了。如果你想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不妨从训练自己的自我控制肌肉开始:坚持锻炼计划,减少购物冲动,减少吃垃圾食品,一步步拿回你对生活的掌控感。
第三个有意思的概念叫做自我服务偏差。对于成功,人们总是归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对于失败,则归咎于运气不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高于平均水平,这导致了一种盲目乐观的倾向,这种情况导致人们不会去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
比如,不坚持避孕导致意外怀孕,总觉得自己不会中招;在房价上涨的时候盲目加杠杆买房,从而积累了大量债务;对自己未来的经济状况盲目乐观,选择刷信用卡也要提前享受最新款的衣服包包手机电脑。
乐观能让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而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盲目乐观的潜在危险,能够用一直更加直接,更加现实的视角看待事物,并提前做好预防准备是非常有帮助的。
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中的自我”这章,是一个有趣和简单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