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一个警钟,做面”忠诚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
之前刚好看到我关注的一个公众号发了有关这本书的一些内容,然后我就刚好想起我高中的时候买过这个书,但是,一直都没有看。
所以,后来我就把他给找了出来,重新拿出来看,之前高中的时候一直读不懂,感觉特别枯燥,不过现在发现里面的智慧和哲理远超过我的想象。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去读一下这本书,绝对能够让你获益匪浅,至于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封信是1954年1月18日。傅雷写给傅聪的。信中的内容主要是写傅雷夫妇在傅聪离开家之后,夫妻俩的感受以及状态。
另外还说到了傅雷自己,对于以前发生了一些对孩子的态度方面的不太正确的事情的后悔。
其实很多中国父母都是如此,孩子在自己身边时,自己对孩子犯了错误,不敢承认和道歉,但是当孩子远离他们时,他们却又开始忏悔自己的内心。
第二封信是1954年1月19日,傅雷写给傅聪的,信中的内容主要说的是在傅聪走之后,傅雷的心中难以平静,精神状态十分不好。
这一系列的信件的语言都比较文艺,而且语气自带翻译腔,这个其实和傅雷的身份是有关系的,因为傅雷是一个翻译家,常年和西方文学著作做打交道,所以,写的文字就免不了带上一点翻译味道。
接下来是1954年1月30日傅雷写给傅聪的信,这封信的内容也主要是讲傅雷夫妇在傅聪走之后,心情难以平复,无法入眠,并且还拿出傅聪的旧物来回忆与其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结合前面的两封信,可以看出夫妇俩对于傅聪是难以割舍的,夫妇俩与孩子的感情十分深厚。
而且文中多处使用了感叹号,这个感情色彩显得过于浓厚了,尤其是,文章中的这一句话:”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结合前面几封信以及刚刚的句子,并且我还往后面翻了翻,发现这种类似的句子很多,这就给人一种不自然的感觉。
记得之前我的语文老师也曾经批评过一部分文人过于矫情的特点。我读到这里,就感觉略显做作,觉得有点过于矫情了(这可能也和傅雷的身份有关系)。
第四封信是1954年2月2日傅雷写给傅聪的信,信中提到了傅雷,希望傅聪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要努力加餐饭。
而且夫妇俩还将他的琴寄给了他,他们还会守着自己孩子的节目听,并且傅雷能够发现傅聪的进步,而他还十分清楚的在信中表达了他对于傅聪的骄傲之情。
而这一点实际上值得很多中国父母,尤其是父亲学习,很多人对于孩子的喜爱和自豪不敢也不会直接表达,特别是在父子关系当中。
第五封信是1954年2月10号傅雷写给傅聪的信,在这里封信中。傅雷告诉傅从学习俄文不要图快,在北京学习俄文只要学一个概念,真正要学应该在国外。
这里面还说到了上海的天气,并且傅雷还详细的问了一些关于个人生活方面的问题,比如,“早上起来有没有参加早操?”之类的。
而且傅雷还和他说了自己看伏尔泰的作品的感受,还讨论了傅聪作品的录音。
父子俩对于艺术的感受是不同的,但是两个人能够进行这种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可见两人的关系是多么平等与和谐。
而两人对于艺术的造诣,也是各有千秋,傅聪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享誉世界的钢琴家,也离不开父亲的高雅情操以及两个人之间的和谐、平等的关系。
简介:傅雷,作家、翻译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192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回国之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他一生翻译了很多作品,而且翻译十分传神。
傅聪,1934年3月10日生于上海,8岁半开始学习钢琴,9岁师从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兰留学。1955年3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1959年起为了艺术背井离乡,轰动一时,此后浪迹五大洲,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获得“钢琴诗人”之美名。(本段文字来源:百度百科)
说明:以上图片为编辑器图库自带内容
(下周还会有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