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们大脑的进化本来就是不完美的。面对不完美进化,作为思想者的人类,是否就真的束手无策?显然不是这样。作者在文中也建设性地提及了应对方法,改善我们的认知缺陷,从而战胜我们内在的健忘、焦虑、混乱、拖延……进而改善我们自身。
前言: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是盖瑞·马库斯的《怪诞脑科学》。听名字是不是就感觉很怪诞,很潮流,好像还没有人说某一个科学很怪诞,但是确实在这本书里作者会带给我们一些意想不到的观点。作者盖瑞是一个23岁就获得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的心理学天才,他在这本书里说我们人类是经过进化的,但是我们的大脑有很多缺陷,比如我们很多人会说自己得了健忘症、拖延症、焦虑症,很多人明明就是刚刚见过,但是转身立马忘记了他叫什么名字。有的领导呢,就是要坚持错误的决定,你作为一个员工还没办法多次去纠正他,因为他会觉得你在抬扛,但是最后结果证明他错了,后果却要我们来承担,就很无奈。我们也很难单单用语言精确地表达我们的想法。我们还极其容易相信阴谋论,极其容易被煽动,我们还无法坚持远期的理性规划,急功近利。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既惊人奇妙,又混乱不堪。作者说,这其实是一种认知缺陷,它与我们的“进化惯性”有关。意思是人类大脑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完美无缺,大多时候靠的还是人类几千年前就拥有的反射系统。作者将人类大脑比作“克鲁机”,大意是指东拼西凑并不完美的系统。我们脑袋里的一部分与其它动物一样,可以惊人快速地做出直觉反应,也惊人快速地让我们做错事情。我们脑袋里的另一部分是我们作为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作者称之为“慎思系统”,这个系统负责逻辑、理智和深思,发育得比较慢,所以青年人做事更容易不计后果和莽撞。那么面对这些不完美的进化我们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不是的,作者告诉我们,只要经过科学的训练和刻意的练习,我们也能找出应对我们认知缺陷的方法,从而战胜我们内在的健忘、焦虑、混乱、拖延……进而促进我们自身和我们社会的发展。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认知缺陷和如何克服认知缺陷两个方面来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认知缺陷。作者认为:”确认偏误“是造成我们认知缺陷的一个原因。怎么理解这里的确认偏误呢?作者说,不管我们人类如何思考,比起那些与我们信念相悖的东西来,我们往往更关注那些与我们信念相符的事物。我们的信念也是不客观理智的,比如我们如果对某人一方面有好感,那么通常对他们其他方面也作出正面评价,这就是“光圈效应”。反之亦然,我们讨厌一个人,那么我们会认为这个人所有的行为都是可恶的。那么再来说,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占星术很准?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们相信星座,相信占星术呢?因为愿意相信占星术的人就可能注意到符合他自身情况的描述,这说到底就是:我们的认知需要来自他人的喜欢和赞赏,比如星座里面常常会说狮子座热情开朗,具有领导才能,他们就很认同,并且认为他们自己就是很热情,天生就具有领导才能,而常常会忽略掉那些和自己不相吻合的部分,比如说星座里面还说狮子座的人很虚伪,控制欲极强。愿意相信占星术的人可能会注意到上面的描述符合自己的情况,或者说是在用自己的行为和性格去贴合占星术里的描述,而千百次地选择忽视或者寻找理由辩解占星术对自己描述不利的一面。这就是所谓的“确认偏误”。简言之就是进化赋予了我们欺骗自己的能力,使我们只能接受自己愿意相信的内容。由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有时和父母会有代沟,在一些问题上的意见分歧巨大甚至吵翻天。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和父母的阅历并不一样,各自有各自的一套三观,都只相信自己相信的。但是我们永远不要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说服父母,尽管你可能是对的,但你也要婉转灵活地给他们传达你的观点。
其次,作者提出,产生认知缺陷的原因还有”锚定与调整“。就是说在人们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会用某个参照点和锚来降低模糊性,然后再通过一定的调整来得出最后的结论。举个例子:在一个开创性的实验中,心理学家旋转一个幸运轮,轮上标着 1-100 的数字刻度,然后,他们问了受试者一个和幸运轮的旋转结果毫不相干的问题:非洲国家的数量在联合国成员国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当然,大多数受试者都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于是他们只能靠猜了。但他们猜测的结果却在狠大程度上受了幸运轮上数字的影响。比如:当轮上的数字指向10,他们的答案是25%;而当轮上的数字指向65,大多数人的答案就变成45%。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锚定与调整”,再通俗一点说,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超市在进行商品促销时,如果规定每位顾客限购12个会比规定限购4个能卖出更多产品,因为对比之下,人们会觉得自己离规定的购买上限还差很多,所以自然而然就会买得多。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心理锚定的现象无处不在。在商场逛街,不时都能看到商家打折促销,原价199现在只卖99,商家声称的原价其实就是一个锚定的作用,对比之下让人忍不住就想买,其实原价到底是否如商家所声称的我们并不知道,而更重要的是,这时候我们往往已经忽略了商品的真正价值,而只在意它所谓的降价了,所以我们的认知就会产生缺陷,赶紧买,不买就吃亏了。其实你不买会不会吃亏不知道,但是你买了商家却是会赚到了。
第三点我们再看我们前面提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记忆会失灵?刚刚见过的人不一会儿就能忘记他叫什么。作者说我们的记忆不像计算机处理器那样,每项信息都被分配到一个特定的位置存储,当我们需要的时候直接搜索就可以了。我们的记忆模式是一种被称为“背景关联记忆”的工作机制,就是说我们是借助事情的背景或线索等一些提示信息,来唤醒我们回想起特定的内容。我们的这种背景关联记忆的记忆模式意味着我们会对记忆进行优先排序,我们能够迅速回想起来的就是最常见的、近期出现过的,或者先前关联环境与目前环境相似的那些内容。但是这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我们的记忆常常会相互干扰、混成一片。首先,这意味着我们现在记住的内容很容易就和我们先前掌握的信息发生混淆。所以,今天吃草莓酸奶的记忆会和昨天吃蓝莓酸奶的记忆混在一起,让人印象模糊,难以分辨。反过来说,我们已知或者曾经掌握的知识也会干扰新的认知,比如我们朋友改名之后,我们往往还会称呼他原来的姓名。所以,人的记忆是不太靠谱的,有的时候目击者的证言有可能是虚假的,当然这不是说目击者故意隐瞒真相,而是人的记忆被分成零星碎片存储,没有一个合适的系统把他们整理在一起,于是环境就能够影响我们提取记忆的有效性。我们每次提取记忆,再讲出来,都会让事实改变一点。
关于我们的认知缺陷的最后一点,我们来看关于我们的选择,作者说很多我们的“我觉得”、“我认为”,其实并不是理性的,很多只是“道德错愕”。所谓的道德错愕,就是我们感觉是错的,但就是完全找不到其中的原因。原因就是反射系统和慎思系统发生分歧,结果反射系统胜出,即使我们知道自己无法找出一个充分的理由,但情感上就是不愿认输。这里的反射系统和慎思系统不难理解,我们内心有两套思维系统,一个是反射系统,就是能够自动快速地工作,其中是否有我们意识的参与都无所谓。另一个系统是慎思系统,因为它的工作方式是深思熟虑、反复斟酌考虑各种事实,并且尽量借此进行推理分析。其实,我们所做的大部分决定,都是反射系统的产物,就是冲动,毫无思考的余地就做出了判断和决定,这也符合人类的进化学,因为反射系统消耗精力较少,反应较快,有利于快速决策。深思系统虽然考虑较为周到,但是太过于消耗精力,而且我们也无法想象,我们每个决定都是慎思系统会是什么后果。所以我们会选择用消耗精力少、利于快速决策的反射系统,这就不可避免会造成一定的认知偏误。
举个例子:当我们选择暑假外出游玩,去到热门景区,在我们特别渴的时候,我们能接受一瓶水的价格是多少,不管卖到多贵,我们的反射系统和慎思系统最后都会决定让我们买下来。但是这瓶水往往和平时在商场在街角小店不一样,这是慎思系统做的判断和选择,但是反射系统说:买,因为很需要它。那么在这个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这瓶水能在多大程度上给我满足感,而不是这个价格是否值得。所以,当我们下意识觉得别人或我们自己做的不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贸然评价,而应该用慎思系统好好考虑考虑,打破我们的思维定势,说不定是我们当下的看法发生了错误,是我们陷入了认知的误区。
上面我们说到了我们人类大脑进化其实是不完美的,有很多bug,比如说认知偏误,人们都喜欢听好听的,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内容。第二是锚定与调整,不确定的情况下喜欢找参照物来降低模糊性,第三点针对我们的记忆来说,作者提出了背景关联记忆的工作机制,我们的记忆是存在误差的。第四点我们说到了我们的选择,被大脑的反射系统和慎思系统所掌控,我们做决定的是时候往往会纠结,会抗争。等等这些一系列的原因都证明:我们的大脑确实极为优秀,远胜于其他任何可能的替代设施,但它仍然存在缺陷,只是我们往往对此未加注意罢了,但是科学最奇妙的地方在于:不仅来自对事物现状的认识和了解,更是源于它对事物原本还可以怎样发展的一种思索与领悟,然后给我们提出解决办法。作者在这本书中就给了我们13条战胜大脑缺陷的建议,来帮助我们尽量克服这些缺陷,在这里我们挑选几个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二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作者说尽一切可能考虑有无其他可行的选项。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人类并没有养成以冷静而客观的方式考量证据的习惯。我们可以用来提高自己思考和推理能力的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训练自己考虑有无其他可行的选项。即使简单到仅仅勉强自己列举出可行选项的做法,都能提高我们推理的可靠性。我们需要利用“反向思维”和“虚拟思维”,去反向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寻找更多解决办法,仔细推敲还可能发生什么,或原本可以成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关心当前的态势。
我们对自己最关注的事物之外的其他想法和可能性,投入的关注越多越好,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帮助我们走出认知的误区。正如比尔·克林顿任总统时的首任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所说:“我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曾经遇到一些人,他们似乎对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比我对任何一件自己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更有信心。”在做出正确抉择之前,我们往往需要把不会采取的途径和最终选用的途径都加以考虑才行。
其实这一条就要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然后得出最优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我们还需注意,要学会重新界定问题,就是换种思路。
比如上面我们说到的,背景关联记忆让我们的记忆会出现偏差,我们只能记住新近发生的东西,而且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我们每提取一次记忆就会发生一些改变,让记忆偏离现实,这就意味着我们总是得逆向思维:我们如何思考一个问题会影响我们记忆内容,而我们的记忆内容又会影响我们说出来的答案。因此,对每个问题尽量以不同方式提问,在避免这种偏差方面很管用。比如说我们会纠结要不要兼职,那么你就得多面去思考,首先问问自己如果减少兼职工作的时间,会缩减自己的收入吗?还是可以有更多时间陪孩子们了呢?多角度考量,衡量好利弊轻重然后再做出选择。
第三、 作者说,我们要始终牢记: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
有这样一个说法:综观全美人口,你会发现他们鞋子的尺寸和他们的常识水平高度相关:鞋码大的人通常比鞋码小的人懂得更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不管你信不信,这个说法确实是存在的,虽然我也觉得有点无厘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买一双更大的鞋子就能让你变得更聪明,或者长着一双大脚就代表你的智力水平很高。这种相关关系,和其他许多相关关系一样,看起来似乎比它的本质更重要,这是因为我们生来就有把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混为一谈的倾向。所以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一定要注意,要学会区分,相关并不等于因果,我们不能想当然的去做出判断。
第四点、 作者认为我们做决定的时候容易冲动,比如说有这么一个说法:晚上不要做决定,因为第二天早上你就会后悔。确实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我在晚上决定要清空自己购物车,放肆地买,第二天一早就会后悔,觉得很多东西其实都是不必要的。所以作者说我们要预知自己的冲动并事先约束。
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在什么情况下最爱消费?生气的时候,和老公吵架的时候,什么贵买什么,刷爆信用卡。这种其实就是冲动消费,很不理性。我们得冷静来下思考,信用卡刷完之后还不得还吗?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把自己在酒足饭饱之后计划下周要买的食品杂货,和我们在饥肠辘辘时到商店买的垃圾食物进行比较,如果我们事先就打定主意只买计划好的食品,那我们带回家的将是一篮子更健康的食物,饿的时候你根本不会去想这个食物是什么,它有多贵,看见什么都想加购物车,恨不得把超市都搬回去。诱惑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时候最难抗拒,因此,如果我们对未来有所筹划,与总是冲动行事相比,会过得更好一些。所以,往往聪明人喜欢有计划性的去工作。但是作者也说我们可以做计划,但是千万不要只是设定目标,还要制订应变方案。这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五点:制定应变方案。
作者提出,在很多时候,人们都几乎不可能完成一个表达模糊的目标,如“我要减肥”或“我打算在最后期限到来前写完这篇稿子”。并且,只是把目标表达得更详细比如说我要把体重减少到90斤,这样足够清晰,但是也不能起到足够的效果。但是,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要是给希望实现的目标制订细致的应变方案,采取“如果X,就Y”。比如:“如果看见法式炸薯条,我就走开”这样的形式,就能极大地提高成功的概率。
承认我们天生就存在“克鲁机”现象,有助于理解这一事实:我们后天才进化出来的慎思系统,由于是嫁接到具有反射特征的祖传系统上面的,从而限制了我们对大脑的掌控能力;然而,我们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必须经过更古老的祖传反射系统。于是,细致的应变方案通过把抽象的目标转化成我们的祖传系统能够理解的形式,比如“如果……就……”这就是所有反射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从而提供了一种帮助我们绕过大脑认知局限的方式。这样,由于我们掌握了大脑古老系统所使用的语言,我们实现工作目标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
第六点、作者说,在任何时候,如果你已经疲惫或心里还在考虑其他事情,就尽可能不去做重要决定。这一点很好理解,身心疲惫的时候进行思考,和醉酒之后开车没有多大的差别。因为疲惫之后,我们更多是依赖我们的反射系统,而非慎思系统。我们精神涣散时也是这样。但如果我们想理性行事,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创造“一些胜利的先决条件”——而这就意味着,在做重要决定之时, 我们需要保证充分的休息并全神贯注。
第七、为了避免我们跟随着大脑的反射系统随意、盲目的做决定,作者还说,我们可以在做决定之前设想你的决定可能会被他人抽查,好像无形当中感觉有人在监督我们,其实这就是”慎独“。就是即使没人监督也要尽力做到最好。而你会发现有的人他听到别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的时候往往会嗤之以鼻,他不相信,觉得是在自吹自擂,但其实是真的就是这样,当你优秀过,成功过,你就很难再接受比目前你做事的标准更低的事情。
有研究表明:当人们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时,我们往往会投入更大的认知精力,更详细周到地研究各种信息,并相应地做出更复杂的决策部署。
由于这方面的原因,作者说,如果在公共咖啡机上面放一张画着一双眼睛而不是一些花朵的海报,那么办公室员工在取咖啡时就可能会更自觉地主动付款,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海报上的眼睛让他们感到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八点、 为了战胜大脑进化的缺陷,我们还要时刻和自己保持距离
我们的大脑对于远近的考虑机制几乎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对大脑而言,近,是明确具体的概念;而远,则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任何时候以抽象的概念来考虑问题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你还记得自己上次计划的6个月之后要做的事情吗?比如当时你决定你忙完这阵子一定要去旅行去放松。在当时,你很可能看不出你的计划对你后面的工作有任何妨碍,你只是觉得你6个月后,在那个时间段你非去不可,必须要放松一下自己,但随着日期的逐渐临近,你会感觉它简直就像一个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沉重负担,因为你有很多事情要做,你根本无暇顾及你6个月前做出的旅行的计划。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问问自己,未来的我会对现在的这个决定产生什么感受?认识到我们的处理方式在此时此刻和将来会有所不同,并尽量平衡和利用好即时和远期两种思维模式,这对我们很有好处。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因为把选择完全建立在即时所想的基础上而深受其害。在这方面,一个不错的结论就是:稍等片刻。如果等到明天你还想要这个东西,就证明它可能的确重要;如果你对它的渴望已经消失了,就说明它并非一种迫切的需求。买东西也是一样的,比如说逛商场买衣服,如果你一眼看上去它很好看,非常心动,就想把它带回家,那么你等一等,再去逛一逛,或者吃个甜品,喝杯饮料,在这期间想一想你真的很喜欢那件衣服吗?喜欢它哪里?有没有类似的?买来什么场合穿?等你想清楚后,你确实需要,再回过头去买下来。实证研究表明:非理性行为通常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消散,而要做出复杂的决定,则需要我们留出足够的时间仔细斟酌,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总结:
回过来看看我们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我们说人类并不是具有高贵的理性,我们是经过进化选择保留了最佳状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还有许多认知缺陷,比如我们会健忘,是因为存在”背景关联记忆“的工作机制,我们只能记住新近发生的事情,我们的大脑在每次记忆、提取信息的时候都会对信息做出改变,从而使真相偏离事实。比如锚定与调整理论,是因为我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没有求证,而是凭借一个参照物就猜测出答案做出判断,这当然会有很大程度上导致我们认知出现偏误。其次我们还说到了”道德错愕“,我们的大脑有两套反应系统,一个是反射,一个是慎思,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这两种系统就会矛盾,所以导致我们的认知不够客观。诸如此类能导致我们认知偏误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是书中也告诉我们,我们完全能够通过科学的学习、练习,比如说我们刚刚讲到的:要预知自己的冲动并且事先约束自己,换种思路思考问题,牢记相关不等于因果,要制定应变方案等等,通过这些方法去克服这些进化缺陷。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认清事实,可以保持联系,我们才能从情绪的自我升华到理性的自我中去,才能在一段时间内实现较为客观的、趋近于完美的进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