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
作者:刘继军
豆瓣评分:8.0
读后感 第1篇:《爱因斯坦-想象颠覆世界》前言
哦!这是一篇不怎么正经的读后感,没有正常读后感该有的格式。总而言之,就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关于自己
好久没读书了,上一本读完的书得追溯到2017年,今天终于又开始读书了,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本,就会有第二本、第三本,所以开森^_^
光看封面,这是一本"黄"书,因为封面真的很黄,黄的透彻,哈哈。其实这本书很早就买了,只是一直放在书架上,幸运的是这本书没和其它书一起运回老家(去年由于搬家,打包了4大箱的书回老家),所以我今天才能好好读它。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我的偶像。其实,还有一个偶像是斯蒂芬·威廉·霍金,可惜去年去世了,唉!
虽说是我的偶像啦,不过其实我对他们并没有太多了解,只是他们的成就太令人震撼了,人们总是对伟人和英雄怀有崇拜之情。而他们的成就又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天文物理学,自然他俩就成了我的偶像。嗯,在我心里很神圣的两个人。
为什么对天文物理学感兴趣呢?因为对于未知的事物,人们总是怀有好奇,只是有些人的好奇太过短暂,而有些人的好奇可以持续很久,我应该就属于后者吧,只要没找到答案,那么就会一直好奇下去。以目前科学的发展速度,假如我们这一代人的寿命能提高到150岁,那在我有生之年应该还是等不到世界的终极答案的。哪怕我活到1000岁,可能,不,应该是很有可能依旧找不到答案。
虽说,从地球诞生之日一直到现在,前面99%的时间与人类无关,而当人类诞生以来,科技的萌发也是从很后面才开始的,但是现在科技无论发展的多快,想要在之后短短一千年找出世界的真正起源,还是不太可能。所以啊,正是因为它的未知,让我对它的好奇从不曾减少。
即使,在21世纪,大家都要为生计奔波,需要不断工作不断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在为活着而努力,但是在空下来的时候,我还是想要翻看一些与赚钱无关只与兴趣有关的书,为生活添一些乐趣(身体上最感兴趣的是美食,平时都靠美食让自己快乐)。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宇宙太大,而人类太渺小,我们碰到的事情与岁月的长河相比,简直微不足道。所以关注宇宙容易让人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烦恼,容易让人思想更开阔,更加超然世事。总而言之,能让人烦恼变少,快乐变多。
好了,废话终于讲完了。
正文
注:以下内容以概括书本内容为主,读后感内容较少
今天看完了第一章,也就是爱因斯坦儿童和少年时期的经历,时间线是1879-1896。
1879年3月14日,德国乌尔姆,爱因斯坦出生了。这一天,普通的不行。
爱因斯坦的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虽拥有犹太人的血统,但是经商能力不太行,因此他家并不算富裕。他的母亲波林.科克受过良好的教育,热爱文学和音乐,有着极高的文化修养,拥有高雅的爱好。其他重要家人:爱因斯坦父亲的弟弟雅各布、爱因斯坦的奶奶、爱因斯坦的妹妹玛丽亚(在1881年11月出生)
小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地方:刚出生,他的后脑勺大于常人,快到3岁了还不说话。估计头大所以才聪明吧,而迟迟不说话的原因根据医生推断是因为他在思考。他并不是不会说话,而是思考方式不同,他想问题,图像思维多,语言思维少。
爱因斯坦虽然没有继承犹太人经商的精明,却继承了犹太人的高智商。他除了热爱数学,还热爱诗歌,热爱拉小提琴。(热爱诗歌与音乐,应该是深受母亲的熏陶,热爱数学估计是犹太人的高智商吧)
小爱因斯坦好奇心很旺盛,大自然的一切令他心醉。他喜欢静静地思考,讨厌别人破坏他独处的心境。他坚韧、迟钝(生活琐事上)、好学、聪明、叛逆、率直。
1888年,9岁的爱因斯坦进入了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这是一所以正统古板著称的学校,在德国慕尼黑。这让热爱自由的小爱因斯坦深恶痛绝,由于他的与众不同,使老师和同学都排挤他。(他十二三岁就读了《几何原本》,自然高等数学,他讨厌枯燥的灌输式教育,讨厌权威的标准答案,因此尽管他的数学永远第一,但是他经常提出的数学问题会把数学老师难倒,所以数学老师很讨厌他)
由于时常沉浸在思考中,在课堂上发言时,老师总觉得他讲得太慢,显得有些傻乎乎的。为此,同学们还送了他一个"笨蛋先生"的绰号,就连校长也说他将来肯定一事无成。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史上最不靠谱的预言。
爱因斯坦在12岁时就能与俄国大学生塔尔梅讨论数学。他小时候对各种物理和数学书痴迷,在13岁时就能读懂康德写的极其复杂深奥的理论书《纯粹理性批判》,就跟别的小朋友读《小红帽》一样津津有味。
1885年,爱因斯坦一家由于生计原因,举家迁移到了意大利,而爱因斯坦需要完成学业拿到文凭,所以他满怀着对家人的思念,寄宿在了一个老太太家。
爱因斯坦的父亲希望儿子考个电机工程师证,将来靠这门手艺吃饭,只是父亲为儿子规划的美好未来并不被小爱因斯坦所待见。
爱因斯坦要移民,原因:1. 校园内:路易波尔德中学沉闷、僵化和腐朽的体质框架,追名逐利的氛围使知识的火苗奄奄一息,这对热爱自由、真理和个性的小爱因斯坦来说简直如噩梦一般;2. 校园外:德国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泛滥(爱因斯坦从小就对军队、监狱等暴力工具深深厌恶和恐惧)。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每天跟大人只做三件事:服从命令、重复教条、表演幸福。补充:野心勃勃的皇帝威廉二世是个NC,一个人NC不要紧,要紧的是,这个人是皇帝。这个NC的皇帝让人民群众为他一个人效力,以国家的民义。
爱因斯坦鄙视那些追随NC皇帝的人,认为那样的人长了一个大脑,是个误会。当NC志坚的人占了主流,他就只能离开德国了。
如何离开德国呢?法律是允许的(男孩17岁之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但是爱因斯坦还没毕业,想移民只能退学,而退学就拿不到文凭了。于是他想了两个点子(让数学老师开张证明,证明他数学成绩优秀,早已达到大学水平;然后找熟人医生开病假证明:神经衰弱,需回家静养),只是后来证明,这是个坏点子。数学老师很乐意给他开证明,因为希望他快点走。可是还没等他提出退学申请,就被训导主任训导了,并且作出了惩罚: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为了自己相出的坏点子,因为这和他坦荡、诚实的个性相悖。多年以后,爱因斯坦每每提及此事都会满怀内疚、自责不已。
退学后,爱因斯坦如愿来到了意大利:位于米兰的新家。此时,赫尔曼和雅戈尔兄弟的新工厂并没有越来越好,反而越来越差,直到积蓄耗尽,也没有了收益(不奋斗,必然不成功;奋斗,却未必成功,这就是现实)。爱因斯坦的爸爸和叔叔坚持认为,电机工程师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是爱因斯坦最明智的选择。最明智的就是最现实的,而现实似乎总是梦想的死敌。
米兰的德语学校只收13岁以下的学生,爱因斯坦大3岁,而阿尔卑斯山的那一边,瑞士,著名的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爱因斯坦又小2岁。
但是苏黎世联邦大学是个开明、开放的学校。1895年,秋,爱因斯坦参加了该校的入学考试,只是爱因斯坦最终名落孙山了,因为靠背诵出成绩的科目,他一样没考好,而数学和物理他又考的十分出色。尽管如此,仅凭两科的出色表现,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表示愿意特许爱因斯坦来旁听自己的课。
校长赫而岑教授给了爱因斯坦一个善意的建议:在瑞士完成中学学业,然后再来报考,还给他推荐了阿尔高州立中学。一听"中学"这两个字,一片阴影立即笼罩了爱因斯坦那颗惊悸的心,但是为了将来,爱因斯坦还是悲壮地去了。
后来证明,重返校园,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就像当初离开德国一样明智。因为这个学校和之前的那个不一样,这里强调主动学习、自我负责、自由精神,主张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重视培养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个性,侧重引导而不是灌输……总而言之,这种学校简直就是为爱因斯坦量身定制的。
为了方便就读,爱因斯坦寄住在温特勒先生家,这是一个勤劳、善良、友好的大家庭,让去国离乡的爱因斯坦重获了家的温暖。因此,在路易波尔德中学备受排挤、孤僻腼腆德,到阿劳中学短短一年,就重获了自信与热情,他神采飞扬,朋友遍地。
这一年,他搞定了6年的学业,还写了一篇物理论文《关于磁场中以太状态的研究》。
现在一提起爱因斯坦,人们脑海中立即会浮现出一个乱发飞扬、目光睿智、衣衫不整的可爱老头形象,其实年轻时的爱因斯坦相当帅,从中学时,他就深受女孩子欢迎,他也喜欢与女孩说笑,动不动写几行调情的"打油诗"。成年后,他更是仪表堂堂、充满自信、精力旺盛、才华横溢,加上漫不经心的生活方式,以及由音乐和哲学陶冶出来的文化范儿,这些优点集中在一起,怎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爱因斯坦对女人很有吸引力,因为男人吸引女人的优点:相貌、气质、智商、才华、名气、荣誉、地位,爱因斯坦几乎都有,且样样都是如此出众!相比而言,就是钱不太多。其实爱因斯坦想赚钱很容易,只是他宁愿冒着风险买股票投资,也不愿利用自己的名望挣那些唾手可得的钱。
按照这样的条件来推理,爱因斯坦的感情生活应该很美满才对,只是现实往往是不符合逻辑的。爱因斯坦在朋友圈里混得风生水起,口碑极佳,几乎和他的事业一样成功,但和女人之间的关系,他却处理得似乎一团糟,简直就像他的书房一样。为什么要说"似乎"?因为这件事现在还无法盖棺定论。为何无法盖棺定论?因为和爱因斯坦有接触的女人对爱因斯坦的看法竟然惊人的不一致!
虽然男女间的事情,基本原理很简单,可具体到每个人、每件事,一步赶一步地走过来,再回过头去综合分析,永远比相对论要复杂。外人是看不懂的,因为这档子事,连当事人自己都不懂。
1895到1896年,爱因斯坦就读于阿劳中学,寄住在温特勒家,他的初恋女友是温特勒夫妇的女儿玛丽,她是位小学老师。爱情来的太早,对玛丽也许不是,但对爱因斯坦来说,一定是。想让一个16岁的男孩谈一场不懵懂的恋爱,实在太难。这场懵懂的早恋,不仅来得很冲动,而且进行得很轰动,甚至得到了双方家长的热烈支持,尤其是爱因斯坦的母亲。
热恋至此,爱因斯坦的学习成绩竟然还在直线上升,爱情学习两不误。不仅如此,他的小提琴也越拉越好。
然而,物理难题成了他俩之间的小三。比方说:假如我能以光速运动,会看到什么。这个小三让爱因斯坦变得心不在焉起来,即使他们在约会时,爱因斯坦也会突然陷入沉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这自然就冷落了玛丽,而这也是这场初恋冷却得开始。
1896年1月,爱因斯坦放弃德国国籍的申请,得到了德国政府批准,他在放弃德国国籍申请中,填写的是"无宗派关系"(从童年接触科学开始,他便离宗教越来越远了),因此他成了一个无国籍的人,也成了一个没有宗派的人。
这一年夏天,赫尔曼和雅各布的公司破产了。雅各布去一家公司当了工程师,赫尔曼则重新开张,继续做发电机买卖,赫尔曼希望爱因斯坦将来也做这一行,但是爱因斯坦觉得老爸这生意前景堪忧,并且自己也没兴趣做工程师,更没兴趣做生意。而且为了减少损失,少年爱因斯坦还劝各位亲戚不要再资助父亲,但没成功。于是,这些钱又打了水漂(感觉爱因斯坦老爸的脑子和爱因斯坦根本不在一条水平线啊)。
这一年秋天,爱因斯坦顺利通过了阿劳中学的毕业考试。虽然他很喜欢这所学校,但并不是门门功课都喜欢。化学、法语这两科的成绩就不好,法语成绩最低,但其他功课都很牛,尤其是物理、数学等科目,文史类、意大利语也考的很不错,综合成绩全班第二。也是这一年,17岁的爱因斯坦移居分苏黎世,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初恋,一下子变得遥远起来。
结语
好吧,真的是把这本书的第一章内容概括了一遍,真累,下次不能这样了(╥╯﹏╰╥)ง
这篇文章可以算是我写简书以来字数最多的一篇了吧。不过读书真的可以让人平静下来,变得不那么急躁,有修身养性的作用啊!
我已经开始期待读第二章了^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