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也是一个研究人员的成长史,成长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但是经历之后才能见彩虹。
案例一:
这是一个业内专注售后指数排名的公司发过来的二手单,目的是了解某个品牌经销商在售后环节出现的问题,从而在后期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发培训课程。
常规的定性调研方法,选几个城市,开几组本品车主和竞品车主的座谈会,穷尽消费者提到的不足之处并按照消费者进店的时间轴进行罗列,一版报告之后项目结束。
案例二:
同一个客户,后来跳槽到了主机厂又来找我们做同一个类型的项目,于是我们轻车熟路的重复了案例一的步骤,前去汇报结果时被主管售后的副总一顿猛批,说这些问题我自己都知道,我更需要的是我该怎么做,报告打回从写;
于是在几位老板的帮助下,按照消费者需求的层级进行逐级归纳,并将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在之前报告版本的基础上提升到了如何推进业务的层次,虽然仍然是比较粗略的建议,但是与案例一相比也有了思考层级的提升;
案例三:
这其实案例二的一个小插曲。
主机厂客户在座谈会上追加了一个问题,问消费者是否愿意关注主机厂的微信公众号,消费者自然一片反对之声,于是报告里就写明消费者无意关注主机厂微信公众号。
结果在报告汇报的时候,那位副总问到既然你们说消费者关注便利性,那么我们的公共号可以在线预约维修保养,透明价格,追踪保养记录等便利举措,那么为什么消费者不愿意关注我们呢?不禁默然。
这是一个典型的拿消费者的原话不经过加工放进报告的案例,教训当然是惨痛的;消费者需要的是便利,你直接问他们需要什么是得不到答案的,即使得到答案也不是争取的答案;
案例四:
前段时间我自己的车需要保养了,由于在4S店买了保险就送了机油和工时费,于是就来保养,结果前前后后被连哄带吓一共花了700多块钱;其中空调滤芯一项就约400多块,后来看看途虎也就100多款钱,还包含安装;
当前4S店基本上都靠保养赚钱,卖车赔钱,所以基本原则是让消费者尽量的多花钱,但这种涸泽而渔的做法必然让消费者远走;在当前的经营模式下,4S是没有明天的;
很多市场研究人员,一般从初入职场的新人起步,涉世未深,对商业也没有敏锐的洞察和深入的见解,所以容易将消费者的原话当成答案,这是第一层;
后来在各种内外力的作用下,会比较浅显的进行归类总结,对某些问题提出一些粗略的建议,这是第二层;
再后来,会对消费者的深层需求框架有了更好的了解(如果有好的分析框架可以学习或者靠谱的引路人),会看到消费者错综复杂的需求背后归纳总结出情感类的需求,从而形成自己分析问题的框架,这是第三层;
再后来就会看到不同的商业模式本身存在的基因性的缺陷,这是后天的研究和营销努力所无法解决的,这时需要做的不是解决当前存在的表面问题,而是应当考虑如果改进商业模式本身的缺陷,或者考虑如何进化到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了;
2019年5月5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