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听分享第二篇】
分享者背景介绍:
随遇而安,2017成就:负责的部门获集团十佳;个人集团十佳;月供10~16篇、月修改审核21篇晨读文章;行动营4次线上读书分享。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24小时;
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24小时。
--赫胥黎
他有24小时,我也有24小时,他的2017名利双收,我浑浑噩噩不知所以。
时间管理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可为什么有些人如愿以偿,有些人却一如往常?
今天我找着答案了…
时间管理,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
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值,有策略的去做事,哪怕三更眠五更起,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
我的日常:6点起,刷手机15分钟,刷牙洗漱做早餐,叫醒孩子,吃早餐,送上学,公司早会,买菜,看会书or手机付费知识,烧饭,吃饭,厨房善后,休息片刻,送上学,洗衣,读书,接人,烧饭,吃饭,厨房善后,陪作业,泡脚,亲子共读or讲故事,10点睡觉……
简简单单,反反复复,密密麻麻!
有时我也回顾:今天干了啥?想来除了读了几页书,好像啥也没干,又好像忙个没停。
管理好自己,先从了解开始
也许你会笑:谁会不了解自己呢?
去年5月份读书,如有神助。速度快、印象深、吸收好,读了5本;7月却不在状态,便听之任之,将书丢到一边,不管不顾。我不懂得如何去调整情绪,让自己保持“持续性的在状态”;
今天捧着书想写点感悟,卡壳了查点资料,结果从百度不知觉的溜到微信,刷着刷着居然忘了要查什么…我不了解自己的自控能力这么差,忽视了注意力原来是这么容易被牵着走的…
时间这样不经意流逝的场景,多的数不清又毫无征兆,我总是在事后悔恨,却做不到事前预防。
这都是对自己缺乏准确了解的表现!
安叔说:
只有准确了解自己的效能效率,才能合理安排任务清单,减少意志力消耗,节约时间。如:将每天要做的事,按轻重缓急写出清单,避免无谓的记忆力消耗…
通过有效的言语暗示,帮助大脑减少从A到B的过渡耗时,有效快速切换。比如追剧以后想看书,坐在书桌前对自己大声说三遍:我要读书了,我要读书了,我要读书了…
通过塑造物质环境,创造出条件反射的仪式感,帮助大脑快速进入专注状态,高效完成任务。将书桌上其他的杂物清理,只留下纸、笔和书及相关物件,日子一长,坐到书桌旁,就很容易立马静心。(2018年的上半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了30几本)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管理自己是个系统又庞大的工程,并非急功近利能办到的事情。制定某个目标之前,先结合自己的现状,从微小的改变开始,持久的积累,不急不燥,最终定将得到时间最好的馈赠。
愿你的24小时,有别于他人的24小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