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玮继续吹水
或许前文(《天王盖地虎》)所述还不明显,那便说隋炀帝杨广,他正面作为有统军灭陈、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浑、开科取士、修大运河,却只被李世民这样评价:“隋炀帝纂祚之初,天下强盛,弃德穷兵,以取颠覆。颉利近者足为疆大,意既盈满,祸乱斯及,丧其大业,为臣於朕。叶护可汗亦大强盛,自恃富贵,通使求婚,失道怙乱,奄至破灭。”;还有汉武帝刘彻,他一生睥睨天下,帝国军队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但他在位时的战事不断导致了西汉王朝的衰落。上面便说明,有时候外表中正的“天王”也不可能是完全的良善,正确。被历史包裹成“河妖”的人物也不完全丑恶,昏庸。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以片面的角度加之某种规则来评价事物对错的习惯。
在封建礼教中,这个“片面的角度加之某种规则下的道德”是儒教思想。秦皇因所谓焚书坑儒,儒者就无论其“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只讽其“仁义不施”。汉武因其独尊儒术,虽“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儒者如此帮其辩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秦始皇被列功后犹有批判,汉武帝被列过后竟有褒奖,这便可看出待遇的千差万别了。再说隋炀帝,有人说:“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这又为何?因为其行径不合儒家思想,这是原因之一。
在家天下的朝堂中,天子的“片面的角度加之某种规则下的道德”就是自己的感觉。朝臣的“片面的角度加之某种规则下的道德”就是忠君的思想。朱元璋内心:徐达、李善长等人,可能威胁到了下一代,是不忠也,杀。明英宗内心:于谦,虽你“天子守国门”,但你帮朱祁钰干活,你就是背叛我朱祁镇,是不忠也,杀。还是说到隋炀帝,他被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的原因之二是因为替他编史的是唐人,评价他失“道德”的是唐皇。就如易中天先生所说,隋炀帝的恶名,一半归于史家的不公。
在“学而优则仕”的旧社会中,这个“片面的角度加之某种规则下的道德”就是人的经书知识,你的经书知识量够,治国全按经书所说,你就是好的,你就能做大官。你如果经书知识量不够,那管你是制造出地动仪的张衡还是著《九章算术》的祖冲之,都为当时社会之人所不屑。
儒教思想、经书知识、忠君思想、君权神授等伦理,不就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所言的道德吗?
这就我结合《万历十五年》及自己所薄见发现的中国人之一“弊病”:喜单纯以心中之“道德”批判一切不合“道”理的事物。
(很有道理吧)(。・ω・。)ノ嘿 to be continue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