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十篇

论语十篇

作者: m爱珍m | 来源:发表于2018-08-15 16:53 被阅读124次

1、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就是好的意思,『令』是善的意思。也就是说,有好的言语,看起来有善的颜色(慈色),这个属于鲜矣仁。『鲜』是少的意思,仁就少了。《朱子集注》当中解释这一句说:「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这是讲如果一个人对他的言语修饰得非常好,就是很会讲话,他的脸色容貌形态装出一个非常善良的样子,让人看到好像觉得很平易近人,这是他故意装出来的样子。所以是致饰于外,他修饰他的外表而已,目的,务以悦人,专门就是为了取悦别人而已,让别人以为他是个善人、以为他是君子,有这样的心态,造作出这样的言色,这是放纵了自己的欲求。他的欲望,他的贪求,是取悦于别人,显示自己是个好人,有这种虚伪狡诈的心,他的本心之德已经亡失掉、已经没有了。本心之德就是《大学》里讲的明德,就是性德。自性本具明德,但是因为专务修饰外表,巧言令色,这种虚伪的心把自己自性之德给障蔽住,反而显发不出来。所以学者应该引以深戒。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让别人了解自己;而要让别人了解自己,自己首先要了解别人,故孔子以“不知人”为患。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进一步揭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先决条件是自身能力。儒家以“反求诸己”为修养的要旨。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以,孔子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从来是“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诸己”就是要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或过错,不足者增之,过错者改之。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生活”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孔子认为:不能两全.原因是:一个贪图饱食终日和生活安逸的人,是不可能潜心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相反,一个致力于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人,是不会有时间和精力过多顾及饮食是否满足、生活是否安逸的。当社会发展到了现在,“学习”和“生活”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不可偏废,这又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或关系呢?我个人认为首先应该弄明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目标和重点.学生时代,自然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学好知识自然是这一阶段的目标和重点,因此,用于生活上的精力和对于生活上的要求可以少一点.成人以后,工作和生活自然是这一阶段的目标和重点,因此,用于生活上的精力和对于生活上的要求就可以多一点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一个人要做到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已经很难了,但是还不足够,最好能够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安贫乐道是孔子所推崇的,就像孔子赞美他最得意的门生颜回那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贫穷是大多数人所必须面对的事实,但贫穷又是相对的,如果只是以金钱的多寡而论贫富,一个人是很难说自己是富足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时常以乐道好礼来鞭策自己,精神才会愉悦。

5、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终,指丧礼言。死者去不复返,抑且益去益远。若送死之礼有所不尽,将无可追悔,故当慎。

    追远:远,指祭礼言。死者去我日远,能时时追思之不忘,而后始有祭礼。生人相处,易杂功利计较心,而人与人间所应有之深情厚意,常掩抑不易见。惟对死者,始是仅有情意,更无报酬,乃益见其情意之深厚。故丧祭之礼能尽其哀与诚,可以激发人心,使人道民德日趋于敦厚。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亦不主张死后有灵魂之存在,然极重葬祭之礼,因此乃生死之间一种纯真情之表现,即孔子所谓之仁心与仁道。孔门常以教孝导达人类之仁心。葬祭之礼,乃孝道之最后表现。

6、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以贤为贤,并能践行忠、孝、信等德性,虽说没有接受什么教育,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一种更本质的学习。非常典型表达了儒家行德高于知德的思想。一个人处理好与妻子(“六经之道,造端乎夫妇”)父母,君主,朋友的关系, 已经很有“德”,类似我们今日谈到的“情商高”。——这是对易解释为“看轻”时的理解。

7、君子不器。

       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而正确的解释应该是: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去做具体的事情,知识分子最高使命是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因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从表面上看,一个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个很好的演员,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当演工友的时候,就是规规矩矩扫地倒茶,当演大官的时候,温温和和就是作官,干哪一行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这个学问,就是成为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家。所以君子不器放在《论语》中《为政》篇,就是说明为政在这方面的道理,换句话说:“允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说明。

8、  子禽问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陈亢)向子贡(端木赐)问道:“老师来到一个国家,一定能够听说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特意去求取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说:“老师是靠着温厚、和善、恭敬、节俭、谦让而获得的。即使是特意求取,老师的方法与别人也是不一样的吧?”

       夫子用这五种圣德去跟人交往,自然能得到别人的尊敬爱戴。所以他来到一个国家,别人自然就能够告诉他,把这里的状况告诉他。甚至是这个国的国君,也对他有信任,也对他敬重,把国事也向他请教。我们从《论语》里面看到,很多国君向他问政,诸侯大夫向他问政,对他不怀疑,不怀疑孔子会夺他的政权,所以敢于推心置腹的向他请问。这是完全因为夫子有温良恭俭让的品德,所以才感得别人的信任。所以子贡说夫子到一个国家能闻其政,你不能说他是求来的。夫子的所谓求,『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夫子的所求,能够得闻别人国家的政治,跟人家去求来的那种方法不一样。夫子完全是以他的德行招感来的,他是以无求的心而得到的,他不是有心去求的。人家的求是有心求,夫子是无心而得到的。所以他跟别人的求是不同的,「异」就是不同。「诸」,当在字讲。夫子之所谓的求,是跟别人不同的求。

9、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亲在世时,因为什么事都是父亲说了算,所以看不出子女的行为。这时候就观察子女的志向。父亲去世后,子女做了家长,大小事情,都由子女说了算,这时候观察子女的行为。如果过了三年,子女都没有改变父亲生前的行为,而是一以贯之,那就是孝子了。这一句呢,后儒议论比较多,三年不改父道,如果父亲做得不对,要改就应该马上改,何待三年?张居正也说:“观圣人之言者,不可执一求之。”你要用心体会,不要钻牛角尖。

10、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有子(指有若)说:“一个人能够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那是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犯上作乱的,那是不曾有过的。有道的君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找到一个根本,根本立住了,道自然就产生出来了(或: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的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好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啊!”

/��-��u#��J

相关文章

  • 论语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论语》这部书,共有二十篇.都是孔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一生的善言高论. ...

  • 2019-05-11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释义:巜论语》共有二十篇文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老师的教导而编成的。 早发白帝...

  • 《三字经》15. 论语者,二十篇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白话:《论语》共有二十篇,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记录...

  • 2019-03-18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论语》共有二十篇文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老师的教导而编成的。 孟子者,七篇止...

  • 立身处世三支点:命、礼、言

    孔子的天命观之二 立身处世三支点:命、礼、言 读完《论语》二十篇,当你掩卷合书之时,你会发现《论语》二十篇的结尾最...

  • 中小学生阅读书单来了

    中学生阅读书目(70本) 1.《论语译注》 杨伯峻/著 《论语译注》系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

  • 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70本)

    1.《论语译注》 杨伯峻/著《论语译注》系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精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

  • 每日一分钟学会<<三字经>>(三十)

    <一>原文: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二>三字经七言识记 孔弟言行<<论语>>者, ...

  • 《论语解谜-给坑害孔子的人》-预告及前言

    时至今日,本僧已解读《论语》数十篇,大标题也改过几次,如《童解论语》、《拼图解论语》,直接最近的《给坑害孔子的人》...

  • 学论语3.1-3.3八佾篇(14/100天)

    14/100#100天改变自己 -----百天读书,阅读经典。 论语八佾篇 《八佾》篇包括26章,是《论语》二十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十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pvw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