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1.9.9,晚上9.17,记录今天。
昨天太过焦虑,于是早早睡下了,总结今天早上补的,补的时候好像找到点感觉,自己接下来的方向在哪里。
于是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安静下来去看书,看论文,看各种可以学习的材料。
基于证据的教学与我的研究反思
于是今天上午我就在看一本杂志,专门讲基于证据的教学。
这本杂志引起我兴趣的点,就是“证据”二字,正好与我去年做的小课题,实证研究是有关系的,这本杂志中说的证据,分两种,一种是实验性证据(科研成果、实验数据),一种是专业智慧(个人经验、大众观点),而我去年做的正好属于实验性证据中的实验数据,所以越发引起我的好奇。
其实我开始做实证研究是野路子的,没有先去理解实证研究是什么,怎么才能科学地开展实验性教学,我就跟着一个模板去做了,所以等回过头再看自己的研究过程,只觉得很乱,没有目的,没有科学性。
在看基于证据的教学这段时,我概念转变的是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更科学地使用模式和策略,才能接近这种教学。
文章中提到,基于证据的教学,需要经历五个环节,明确问题、获取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评估教学。
这里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如何获取证据,并分析应用证据到课堂中,文章中提到,获取证据要满足三个条件,相关性、充分性和真实性,也就是说,证据要与问题和主题密切相关,证据和证据之间不能相悖而应该保持一致性,获取证据的过程要科学且经得起科学论证的。
从这点上看,去年我获取证据的过程就与以上三点有一些距离,首先我在设计制作问卷时,就是从个人角度,根据对计算思维维度的理解和教材的理解,设计的问题,这里面就存在了一些知识性的问题,而不只是在考察学生的思维变化,所以问卷设计不科学。其次从充分性上说,我在几个班都分别试了一下,最后用了spss分析找到了两个班级可以进行实验,从量上讲,就不太够。
文章中继续说到,应用证据,应当遵循十个环节,
但由于我的研究中,并没有把前测的证据作为课堂的起点,只是为了找到实验对象,所以后续的教学开展就不是按照这个流程在走了。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作者对证据的科学性进行了6个等级的划分
从等级上看,我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这个位置,但文章也说到了,这两种研究依旧存在不科学性,首先就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并不只有教学一个因素决定,还有很多其他因素,这是无法说清的,因此更科学的方法是,使用随机对照实验,来进行实验和取证,这才能更针对地指向教学而不是其他因素。
这就给我很多启发,原本在课题开展时,我其实心里很不肯定我这个研究是有意义的,说实话,最后的数据我是从原定的2个实验组,2个对照组,不停地进行数据的分析,最后才确定的1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这里面就存在了很多猫腻(虽然数据是真的,学生也是真的,但是实验设计和最终呈现,人数差了很多)。
因此,如果以后我再开展这样的课题研究,我可以尝试以这个教学方法来试一试,这与我以前看的一本书《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是有异曲同工的,都是借助了证据,对学生进行精准定位,以便辅助老师更好地开展教学。这与时下流行的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也是一个方向。
Tips,后续还要重新理解一下“准实验研究”、“前后测对照”这两个方法有什么不同,以前一直以为是一样的。
最后文章还提供开展基于证据的教学的9大策略,我觉得不陌生,但是没实践过,不知道怎么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