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学来说,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对逻辑思维的锻炼,中学是孩子头脑发育比较好时期,这时候锻炼思维能力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论以后你是做什么的,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学对专业的发展都大有益处。很多同学可能听到数学是很头疼的,觉的数学比较难,家长和同学们都迫切想知道中学阶段怎么学好数学?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要对数学感兴趣。从来不认为天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因素,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有个同学上学比较早,小学时对数学没有什么兴趣,成绩也不突出。大概从初二开始,才对数学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成绩也好起来。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是初二时数学开窍,在伯乐型数学老师王维克的悉心培养下,华罗庚在数学方面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初中毕业以后,父亲华老祥要求华罗庚经营好自家的杂货店以维持生活,但是,华罗庚凭着对数学的深厚兴趣和不甘平庸的动机,在没有钱买本子时,把杂货店里包棉花的纸积攒起来,一张一张地展平,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用来写字、演算数学题。
那时期的华罗庚,虽然贫穷、劳累,甚至很辛酸,但学习数学一直很坚强、很执着、很拚搏,为什么呢?因为对学习数学有兴趣、有动机!
现在很多人过分强调兴趣是天生的,其实不然,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比如我是安徽人,在上小学和中学时,经常跟着家长听黄梅戏,对黄梅戏逐渐产生兴趣、能听出味道来,但如果电视台里播放的地方戏远离安徽,比如秦腔,我是一定会换台的。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接触很少,没兴趣。因此,要想培养兴趣,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多接触。数学也是如此,接触多了、多下了功夫,慢慢就会觉得并不那么困难;再多下些功夫,就能掌握得更好一点,开始有一些心得和体会,兴趣自然就来了。
但多接触也要讲究方式、方法。现在不少孩子在小学时就开始上奥数,现在奥数的基本上都偏难偏怪,有时候是采取的强制灌输的学习方法,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反而可能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学不好受打击。
其次,要有学习的自觉性。上小学时,因为年纪小,还很不懂事,学习没什么自觉性,上课思想开“小差”,成绩一般。到了中学,才意识到学习是一件自觉的事,科目增多、内容深入,自觉的学习会起到很多帮助。

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也绝不是痛苦的事,它应该是一个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看有媒体报道,现在有些中学在高考前要制造紧张与隆重的气氛,比如挂横幅、组织学生宣誓等,甚至要求学生到食堂排队买饭也必须拿书本来看,说是要充分利用时间,造成气势。其实这样很滑稽,甚至有些过分,小小的提醒是好事,重要的是不要给学生一种压迫感。
解决了思想方法的问题,那么,具体要怎么做,才能在中学阶段学好数学呢?
第一,课上一定要认真听讲。最好做到课前复习,上课时要专心致志,听好老师讲的重点,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很好地掌握课上的内容。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必须循序渐进,要注意打好基础,才能在未来的路上披荆斩棘。
第二,适当多做一些习题。中学数学是与“高等数学”相对的“初等数学”,理论性的内容很少,主要还是通过做题来打好基础。我自己的学习经历就是如此。我上中学以后,由于上课专心听讲,老师留的作业在课间就已做完。下午和晚上有充裕的时间,看了不少课外书籍,做了许多题目,更加深了对数学的爱好。因此,同学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后,自己还要选做一些需要思考与有些“曲折”的习题。
第三,要学会举一反三。做习题的过程中遇到难题不要马上求助,要多想一想:自己会什么?这道题为何会“卡”住?实在解不出来,再向老师或同学求助。之后,要认真琢磨一下解题的过程和方法。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不断提高水平。
学好数学不会是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大家能够坚持下来,就一定能够提高兴趣、掌握内容,不再将数学视为畏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