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小鼬讲到了在昆明池·七夕公园探索“昆明池”与“牛郎织女”传说的关系。
在昆明池公园的一路上我们都十分疑惑,这汉武帝用来训练水军的昆明池,究竟为何与“七夕传说”有联系?
带着疑惑,我们咨询了当地的村民:
一位热情的大娘十分主动地为我们进行了讲解:
奏卧刘彻么,涨滴,把他自个儿当玉帝涅,闹哈个昆明池,蹲个石婆石爷,奏舍这昆明池撕天池么!
就那刘彻嘛,很膨胀,认为自己是当世玉帝,开凿昆明池,立了牛郎织女石像,寓意昆明池就像人间的“天池”
在大娘的讲解下,结合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
汉武帝穿凿昆明池时,采用了法天思想,按照天上银河两边左牵牛、右织女的布局,在昆明池两岸设置了牵牛与织女石像。班固在《西都赋》里也标注了:“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明白了昆明池和“牛郎织女”的关系,小鼬却又有了新的疑惑:
既然公园以“牛郎和织女”的典故作为核心之一,那他们的雕像在哪???(加大加粗)
走遍昆明池的小鼬也没看到这两个石刻,我们认为可能是经历了千年,这两个雕像已经被毁了。
可大娘却又坚定地告诉我们:
“石像历经2000余年,依然存在,现在分别伫立在斗门镇与石婆庙”
这可大大超出了小鼬的预期。
居然有两个古昆明池的地标,存在于昆明池景区之外??
跟着导航,我们决定先去比较容易寻找的“石婆庙”一探究竟。
穿过乡间小路、村内的牌楼。
我们终于找到了这命运多舛的“石婆庙”。
而在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两个石刻位置偏僻的原因:
因为在2000多年前,他们所在的这片村庄才是真正的昆明池!
当年汉武帝按照天象开凿了昆明池,“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因此这两个石刻的位置,恰恰佐证了古昆明池的实际位置,简单地说就是:
两千年前的古昆明池已经干涸,化为农田。
而现在的昆明池,实际上在原址的南边。
了解了这里的故事,我们带着敬畏走入“石婆”庙后殿,见到了这个传承了2000年的石刻:
离开石婆庙后,我们开始寻找石爷,但此时的我们,根本想不到“石爷”的现状有多么凄惨!
我们在村子里不断地问路,绕过小道,遥望着昆明池·七夕公园的汉武帝雕像。
在村民接力般地指引下,执着地寻找着。
我们穿过斗门镇街道
走过棉花厂生活区
穿过驾校场地
路过空荡的仓库
绕过堆放的建筑材料
我们到了
这一刻,我们有些想哭。
曾经伫立在昆明池畔,见证大汉辉煌的石刻,历经2000余年的它躲过天灾、人祸,却沦落到与瓦片、饲料厂相伴的结局,怎能不令人唏嘘。
可对比这两个石刻之后,我们却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
尽管村民给石婆打扮成了明显的女装形象,但他们口中“石爷”的形象却貌似也符合女性形象。
查阅大量资料后我们看到一些论文专门讨论过此事,有专家认为:
根据《三辅黄图》“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及《西京赋》“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的描述来看,其实现在“石婆庙”里供的应该是“牛郎”,而残破的“石爷”实际上才是“织女”。
这个说法和当地村民的认知截然相反,但这并不妨碍本地人对两个千年石刻的敬畏。
我们呼吁到昆明池的游客来看看传承了千年的“牛郎织女像”,更呼吁文物保护部门能给予“石爷”妥善的保护,莫让前人心血付诸东流,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这个珍贵遗产。
毕竟在我们问路时,所有的本地人在指路后都会带上一句:
你们找石爷石婆啊?他们灵得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