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的很多思考都是由"我是谁?"这个问题引发的。当我们在这世上一路走来的时候,我们的身份被各种关系塑造:是谁的孩子,是哪里毕业的,是谁的伴侣,是谁的父母亲……这些身份难道不足以定义我们吗?为什么还要去探寻哲学意义上的"我是谁"呢?
不可以,因为任何现实关系上的定义都是一种依附,而依附关系中是没有自由和稳定的。没有自由哪有独立的"我"呢?没有稳定的内核,我们就真的活成了一颗洋葱,在层层剥去后,消失无踪了。
举例来说,生活中最常有的关系是父母与子女,在孩子的成长中母亲尤其担任了重要的角度,甚至很多女人隐没了自己,终活成了谁谁的妈。而正是这样的角色,让妈妈的意义及价值攀附在了孩子的成就上。我们经常说:父母亲自己没有活成理想中的样子,就逼着孩子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是的,因为在孩子活成那样时,父母确实可以实现其社会价值:被周围人关注、羡慕、嫉妒……而因为这种价值是依附于孩子获得的,所以当父母把自己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孩子的成就之上的时候,他们会更紧张地抓住孩子,孩子就像一个价值标签贴在父母身上,活成了父母的价值喂养者,而父母则如嗷嗷待哺的孩子。这样的共生关系让父母惊惧于孩子的叛逆,也让孩子背不起父母的期待。
现实中没有谁可以长期扛得住这种过强的依附,因此终会导致关系的崩塌,在崩塌时,原以为稳固的关系瞬间就不在了。这种崩塌在夫妻关系中颇为常见。而亲子关系中的撕裂则更为痛苦。
同样的情况会发生在每一种依附关系中。依附于钱的价值引发对钱的渴望和失去的恐惧。依附于名的价值引发对名的不择手段的维护。每种依附在越过边界时都开始发生垮塌,只是身处其间的人还未觉察。
所以将"我是谁"这个问题放置在任何一种依附关系上都是不妥当的。而吊诡的是,当一个人可以不依附于任何一种现实关系,从精神上独立起来以后,所有缠杂不清的关系会渐渐清晰起来,行止之间的边界也更清楚,可见"我是谁"是个多么重要的问题。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他用思考定义了一个人的独立存在。思考至此我松了一口气,因为在以上的一系列思考走入死胡同的时候,我在笛卡尔这里发现了一个路标,它给我指了一个新的方向。
水彩写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