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凌云壮志由来久,召取流通振武当

凌云壮志由来久,召取流通振武当

作者: 代三文 | 来源:发表于2021-01-16 10:23 被阅读0次

    ——记丰都武当流通门武学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凌召

    文/代磊

          初识凌召,是在丰都的“桃花岛”。

          这里树木葱茏,掩映幽径,几间木舍,并垂竹帘,一只残破的小舟弃置在门口,桅杆斜矗,布帆破旧,只有一个“酒”字大书其上。如此古意飘摇的所在,若是在金庸笔下,一定是武林高手厌倦江湖争斗后的归隐之地,而在二〇二〇年的现代社会,这里却也成了人们品茗饮酒、闲坐聊天的好去处。

            我的朋友邀我在此小聚,一并相识的,就有丰都武当流通门武学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凌召,以及他的大师兄隆昌权等一众师兄弟。

    作者代磊与凌召(左)合影

            望着眼前这位约摸五十岁光景,中等身材,气宇轩昂的汉子,只见他脸如国字,剑眉星目,凝视处眼神炯炯,开口时声如洪钟,身穿一件黑色对襟布衣,白衫衬里,脚蹬一双黑色练功布鞋,千层纳底,站立处双脚生根,行走时两袖挟风,确实是个身藏功夫的“练家子”。我只图一时嘴快,初次见面便问出了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问题:丰都这座小小的峡江之城,竟也有武林高手吗?

            凌召爽朗一笑,相请落座,摆盏添茶,和我们聊起了那些有关丰都武林的话题。

    一、莫道英雄无觅处  巴人创拳慨而慷

            丰都地处三峡上游,城跨长江两岸,古为“巴子别都”,巴人世代背山滨水而居,战天斗地,生性豪勇,尚武之风由来已久。凌召老师对丰都武术的历史和文化,更是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史书就有“巴子善拳棍”的记载,楚国曾调集巴兵共抗秦国,而巴蔓子将军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更是在巴渝大地广为传颂。秦朝时,丰都城东的青牛山上就建有“青牛观”,观中道人平日里炼丹习武、养生修仙,自称“青牛派”,流传着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青牛化大山的故事。

            时至两汉,王方平在平都山仙都观潜心修炼道家“内丹术”,阴长生从湖北武当山来此修“长生功”,先后得道成功。三国名将赵云曾镇守渝州城,刘备曾借荆州得以起事,丰都也流传着关公刀和子龙枪的传说。唐朝时,位在东游八仙的吕洞宾,字岩,号纯阳子,曾来丰都寻访王方平未遇,住在王庙拐街的城隍庙,与丰都道人交流,留下了伏魔剑。

            明朝时,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记载了“巴子拳棍”,即是丰都青牛派“青牛棍法”。巾帼英雄秦良玉曾领“白杆兵”过丰都,在此练过兵,吸取“青牛棍”的武学精要。她的兵士皆持白杆枪,此枪前有枪头铁钩,后有铁环,除了常规作战功用以外,上山或攻城时还可首尾相接,便于攀援,秦良玉所持斩马刀,刀尖前钩如鹰嘴,原型就来自于武陵山区的砍柴刀。

            明末清初,张献忠攻入四川,屠杀一方百姓,建立大西政权,一度导致丰都武术出现断代,也导致后来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而在太平天国政权走向衰落时,翼王石达开出走川蜀一带,其部从湛燃法师便将此间武学归纳为丰都青牛派、涪陵点易派、开县的黄林派,乐山铁佛派,灌县青城派,统称峨眉五大派,又有“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大门,称为“五花八叶”。

            清朝末年,湖北孝感的朱道人辗转来丰,住持青牛观,到民国时已经传授了很多徒弟。其大徒弟余卜,先后师从七人,集武学之大成于一身,被称为“川东八大侠客之一”,开创了武当派流通门,创建“强身社”,传习武术。

    朱道人绣像

            1980年,武当派流通门的第三代弟子隆昌权倡导成立了丰都武术协会,由石文成任主席、张秋松任秘书长、隆昌权任总教练。

            风云聚散,世事浮沉,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丰都武术一直如点点星火,或明或暗,传承着巴族后人的勇武血性和尚武气概,未曾断绝。

    二、青牛观中传武艺  乱世学拳护家邦

            凌召是丰都人,生于1967年,他自幼喜好武术,12岁正式拜师习武,主要修习武当流通门的武功。

            武当派流通门,以易筋经为纲,运动四肢、呼吸吐纳,让气血流通畅达而致体健劲雄,故以“流通”名之。此派武功的创派祖师,名为余卜,而余卜的故事,还得从其师父、丰都名山山顶一位姓朱的道人讲起。

            朱道人祖籍湖北,是丰都洪门拳第一代宗师,清朝末年,他躲避战乱,流落到丰都青牛山,住持青牛观。青牛山是丰都名山以东的一座山,因形如引颈入江喝水的青牛而得名。当地人传说,老子骑牛西出函关之时,座下青牛游走至丰都,忽然驻足不前,最后竟四蹄卧地,化为大山,与名山紧紧相邻。当地就在青牛山顶建起了“青牛观”。汉朝时,王方平、阴长生二人在名山“仙都观”修道成仙,白日飞升,丰都名山由此声名大振,被列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青牛观与之俱荣,香火鼎盛。民国初年青牛观失火被焚,观主朱道人便迁坛至仙都观东岳殿中,平时里,常与名山众道士切磋拳技,探讨养生之道。坊间传闻,其剑术为阴长生所创的道家(桃木剑)伏魔十三剑,称“长生剑谱”,拳法则以道家的内家拳法为主,讲求功夫、技击与养生三道合一,招式刚猛凌厉,而养生之术,相传则是由麻姑所传。

            仙山道长出尘世,人间无常是煎熬。彼时的丰都城兵匪过境,鱼龙混杂,正是政局动荡、民生多艰之时。话说城东麻柳林有一家棺材铺,却因乱世之祸而门庭若市,铺里的棺材经常被县里城防部征用,掌柜的名叫余海山,每年年底都去城防部追讨赊欠,却总是分文未见,还领受一顿暴打。天地不仁,哪还有个说理处!余掌柜抚着伤痛,望着院中翻跟斗玩耍的儿子余卜,寻思着兵荒马乱,唯有自强方可自保,不受欺侮!于是他将十四岁的余卜送到名山道观,拜在朱道人门下,修习武功,由此开启了武当派流通门创派祖师的传奇人生。

    三、融汇流通成一派  勤苦练拳身体强

            余卜,字朝炳,生于1915年。他生性好动,聪明灵巧,很快便深得朱道人喜爱,年方十四,即尽得朱道人洪门武学的真传。一年后,余海山又花巨资,相继聘请了四川、湖北、山东等地的六位武师来家中传授武艺。余卜在朱道人所授的武当洪门武学基础上,又习得了化门、字门,南派洪拳、武当松溪、太乙,北派鸳鸯腿(四通捶)等武学的精华。

    余卜绣像

            六年之后,余卜单身游历广西、广东、福建、湖南、湖北等南方五省,三年方归,寻访武师数十人,对南方各派武技均有了体会。归途中,他路过湖北武当山,得到道长的点化,将一身武功融会贯通,独创一门,重点修习功法,由功法演化出技法,讲求快猛准狠,“七拳交替”,发力刚猛,善用“五峰六肘之力”,称为“流通门”,功系内家,宗归武当。余卜还写下了《内家流通札记》一书,记录阐述自己所参悟的武学理论。

            余卜回到家乡丰都之后,投其门下者趋之若鹜。当时的四川尤其是川东地区,袍哥组织最为繁盛,其中的仁、义、礼、信四个堂口,以及国民党丰都政府的要员,商界名流、江湖人士等三教九流,均对余卜高看一眼,敬佩有加。在社会名流的支持下,余卜创建“强身社”,以孙中山先生的“强国、强民、强种”为宗旨,在丰都一带广收门徒,传授武功,以达到强身健体、自立自强的目的。

            平都山上多豪俊,以武相交共图强。丰都名山景区至今仍有一处亭子,设有一件奇怪的铁器,名为“星辰墩”,相传是汉代王方平,阴长生两位仙长,参日月星辰之易,悟太极五行八卦之理,採乌金钢铸造而成。分为地盘和星陀两部分,星陀重达四百斤,地盘重六百斤,练习时需要凭借两手腕力量将星陀在地盘轨槽运转,如转八卦,使星陀转动似陀螺时,趁势两手十指抓提星陀顶部横脊,稳稳地停放在地盘中心凸起的顶上。余卜经常在此借“星辰墩”苦练功法。他的兴武强身理念得到了当时丰都各界的支持,也让他收获了惺惺相惜的兄弟情谊。在众多师兄弟和弟子之中,余卜与况永林尤为合契,于是结为兄弟,经常在一起切磋武技,难分师从。

    四、纷纭万绪一枝笔  图谱记拳传四方

            始终将余卜尊为兄长师父的况永林,字靖安,生于1917年,只比余卜小两岁,他和余卜一样,为了流通门武学的发扬光大,倾尽一生的心血,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继余卜之后,况永林一直坚持收徒授艺直到去世,也堪称流通门武学的一代宗师。

    况永林像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丰都也走向了安定繁荣,社会治安越来越好,人民安居乐业,习武之风劲头转弱,武林风光不似从前。

          1979年,香港功夫片在内地热播,中国掀起了学习武术的热潮,也激荡着十二岁少年凌召的心胸。凌召一心要拜当时已经年逾花甲的况永林为师,学习武术,这套名为“流通门”的武林功法才得以在这对师徒之间薪火相传。

            其实凌召从小就认识况永林,按家族关系,应称其为“四叔”,在家族走动中,对况永林传武授艺的活动已经有所接触。拜师习武后的许多年里,凌召不但坚持学习武术,还兼学中医、禅画、丹道学等,对武术拳种和门派之见持中庸包容的态度。他游历各地,拜师访友,对江浙内家拳法,福建、广东的五家十派,湖南湖北的梅山、太乙、字门、岳门,河南陕西的少林、太极、形意、八卦、洪拳,以及巴蜀地区峨眉派的“五花八叶”等拳法均有涉猎和体会。1990年,况永林指定凌召为关门弟子,将毕生所学尽相传授,期许他将来能够继承衣钵。2015年,老人在福利院去世,凌召和他的师兄们为其操办后事,修墓树碑。此后每年的四时八节,流通门众多徒子徒孙都会到况老师父墓前,上香凭吊。

            况永林生前与凌召除了交流武功之外,更是一起用尽心力,研究和整理门派武学资料。早年间,余卜将自己的武学笔记《内家流通札记》传给了况永林,可惜后来在动乱中流失,况永林只是凭着回忆,将笔记的内容身传口授给了凌召。凌召闭门十余年,查阅了多方资料,研究武学理论,填补空缺,修改谬误,用图文的方式将历代师父的学艺收徒经历和武学心得记录下来,完成了功理法诀技等传承有序,脉络清晰的“武当流通门拳谱”,近年被“武当武术大典系列丛书”以《武当流通门武功阐秘》出版发行,将这门独具特色的武学和健身养生真诀与天下武术爱好者分享。1998年,中华武术界权威刊物《武当》出版专号,隆重介绍了丰都武当派流通门,丰都武林由此被世人所熟知。凌召也因此被武术界同行誉之为“武林一枝笔”。凌召于2016年获得了武当“武林百杰”荣誉称号;2018年获得了“武当流通门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武当流通门逐渐被中国武术界所知晓和认同。

    武当流通门专著

    五、踏遍千山人未老  收徒教拳志弘扬

            凌召说,他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就是:传统武术在今天,已经不以对抗为目的了,那么修习武功还有意义吗?我们都在沉默的时候,他又自己作答,当然是有意义的。传统武术之所以世代流传,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承载着太多的文化内涵,融汇了一代又一代武术人的对世界、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的思考,武术既是一门技法,又是一门人生哲学。“每个人一眼望出去,都是大千世界,但唯独看不见自己的眼睫毛,传统武术就是引导我们立足自我,观察世界。”

            流通门为丰都本土武术拳种,包含了洗髓经、十二大劲、十八硬功、六合靠和技击技巧等内容。从其创立那时起,就结合了丰都人对长江名山、对峡江生活、对生老病死的理解,贯穿了丰都人的生产劳作与日常生活,形成了独有的价值体系。他收授徒弟,不论年龄,只看决心,因为学的虽然是身法拳法,而逐渐强大起来的,却不仅仅是身体素质,还有心法,还有思想观念。

            凌召说,自己年轻时曾在丰都文武学校、星火学校、乡镇小学做过代课教师,顺带教授小孩子们学习传统武术,他不求教出武林高手,只愿潜移默化,强健体魄,让后来人吸取武术的养分,从小树立起坚强的意志,获得面对生活中各种困难挫折的勇气。凌召还尤其盼望能将流通门武术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他作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就可以更加广泛地接触武术爱好者,传授流通门武学要义,传播强身健体、自立自强的武学观念。

            “如果这个心愿能够达成,流通门就真的可以发扬光大,我也就无愧恩师、无悔人生了。”凌召老师说完这句话,默默地望向远方,眼睛里闪动着灼灼的光!

    附图:凌召示范武当流通门十二大劲功法

    第一式刬手劲 第二式顺气功 第三式托天换斗 第四式三盘落地劲 第五式虎卧劲 第六式一字劲 第七式提锁礅 第八式蛤(音ke)蟆劲 第九式锁喉劲 第十式牛尾劲 第十一式鹰爪劲 第十二式铁船过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凌云壮志由来久,召取流通振武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fn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