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若璩(qú 渠),字百詩,號潛丘,山西太原人,清代著名的考據家。
他生來口吃,又很魯鈍。六歲入小學,讀書千遍,還不能背誦。由於十分用功,到了十五歲,總算熟讀了不少書;卻不大理解。一個冬天的晚上,他集中注意力思考一章書的意義,硬是弄不懂,又著急,又苦悶。已經打過四更,寒氣逼人;但因問題得不到解決,不能安心睡覺,仍然坐在案前,沉思默想。思來想去,心中忽然一亮,一下子想通了。從此以後,觸類旁通,變得異常聰穎;求知慾也更加強烈了。下苦功研究經史,炎暑天和數九寒天,也不肯休息。曾經用陶弘(hóng 洪)景和皇甫謐(mì 秘)的話作了一副對聯,題在書房的柱子上,用來表明自己的志願。聨語是:
一物不知,以為深恥。
遭人而問,少有寧日。
閻若璩做學問有個顯著的特點:不迷信古人,不拘泥成說。他二十歲讀《尚書》的時候,就懷疑其中的“古文”二十五篇並不是真正的古文。經過二十多年的刻苦鑽研,終於用豐富、精確的材料,證明那二十五篇是東晉人梅賾(zé 責)的偽作,從而完成了《古文尚書疏証》。這部書一出版,立刻轟動了清初的學術界。毛奇齡特地寫了《古文尚書冤詞》,百計相軋;然而鐵證如山,無論如何也沒法子駁倒。
他少年時代讀《孟子》,讀到滕定公死,其世子(滕文公)派遣然友到鄒(zōu 邹)國去請教孟子如何行喪禮的那一段,又發生疑問:滕國離鄒國很遠,怎麼來得及呢?這個疑問,一直無法解決。直到他親歷其地,做了些調查,才弄明白古代的滕、鄒兩國,相距不過百把里路程,早上見孟子,晚間就可以趕回來回話。他從這段經歷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孟子提出:讀書應該懂得它的歷史背景。我認為:同時還要懂得地理環境。”基於這種認識,他又致力於地理之學的研究。山川形勢、州郡沿革,都弄得一清二楚,從而寫出了《四書釋地》和《釋地余論》兩書。
在封建社會里,對於被封建統治階級奉為經典的著作敢於懷疑,自然要引起人們的攻擊。當有人斥責他“輕議先儒”的時候,他回答得很妙:“輕議先儒,其罪小;曲循先儒而使聖賢之旨不明于天下後世,其罪大。”(《潛丘札記》卷一)他不管什麼“先儒”、“后儒”,只看誰說得有道理。因而“不敢以先儒之成說為可安,不敢以后儒之異說為可廢”(《潛丘札記》卷四)。作為清代的考據家,閻若璩的治學態度、治學方法等,都是應該批判地對待的;但只要不是硬搬,那麼,他那種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權威、勇於懷疑、勇於尋根問底的精神,還是值得借鑒的。
原文
閻若璩,字百詩。……生而口吃,性鈍。六歲入小學,讀書千遍,不能背誦。年十五,冬夜讀書,捍格不通,憤悱不寐①。漏四下,寒甚,堅坐沉思,心忽開朗。自是穎悟異常。……研究經史,寒暑弗徹。嘗集陶貞白、皇甫士安②語題所居之柱云:“一物不知,以為深恥③。遭人而問,少有寧日④。”其立志如此。
年二十,讀《尚書》,至古文,即疑二十五篇之訛⑤。沈潛二十餘年,乃盡得其癥結所在,作《古文尚書疏証》。
……若璩精於地理之學,山川形勢,州郡沿革,了若指掌。嘗曰:“孟子言讀書當論其世⑥,予謂并當論其地。少讀《孟子》書,疑滕定公薨⑦,使然友之鄒問孟子⑧,何緩不及事;及長大,親歷其地,乃知故滕國城在今縣西南十五里、故邾城在今鄒縣東南二十六里,相去僅百里:故朝發而夕至,朝見孟子而暮即反命⑨也。”因撰《四書釋地》六卷,《釋地余論》一卷。……
——江藩:《清朝漢學師承記》卷一
注
①《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指思考問題而得不到解決時的一種煩悶心情;悱,指想說出對問題的看法,卻因還未想通而無法說出時的一種焦急情緒。求學的人,到了“憤悱”的時候,才便於啟發。不寐,睡不著覺。
②貞白,陶弘景的謚號。弘景字通明,梁朝秣陵人,好著述,擅長地理、醫術、天文。事跡見《梁書·處士傳》及《南史·隱逸傳》。皇甫士安,即皇甫謐。
③《南史》本傳說陶弘景“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④遭人,逢人;寧日,暇日。此語皇甫謐本傳未載。
⑤訛(é 俄),錯誤。
⑥《孟子·萬章篇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⑦薨(hōng 轟),古代稱皇帝死為薨。
⑧之,往也;之邹,到邹國去。《孟子·滕文公篇》:“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于宋,于心終未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問于孟子,然後行事。’然友之邹,問于孟子。……然友返命,定為三年之喪。”
⑨反,同返;反命,回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