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姥姥回去之后,我就开始了浑浑噩噩的状态。起也起不早,被子不想叠,地也不想擦,衣服不想洗,饭将就做一做,日子得过且过的样子。
乱,我想捋一捋。
儿子正在阳台上搭建自己的乌托邦,难得他不闹腾。我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听着矮大紧指北的闲情偶寄,偶尔浏览一下手机,刷刷公号文章,思绪万千。
半年没有更新公号了,好多朋友也问过,怎么不更新了,直问得我惭愧不已。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挺能坚持的人。
刚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我打满了鸡血,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一周更2篇。
然而,白天要陪娃做家务,是没有时间写的,确切来说,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家务事琐碎,心静不下来。
晚上等娃睡了,挣扎半天起床,熬几个大夜写出来的文章,阅读量是没多少,脸上的痘倒是冒出了不少。
后来调整为一周一篇,也没坚持多久。主要还是身体撑不住了。
睡也睡不好,白天状态也差,肾又开始疼,脾气也见长,儿子总说妈妈像只红色大猩猩。
到了5月底,就停更了。如今已半年了。
刚开始我跟朋友说,别的不行,但我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坚持。
现在是啪啪打脸了。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颇有情怀的人。
10年前自己第一次办班,120块一个月学语数外三科,基本就是塞塞牙缝。
即使5年前正式办班,一个季度也只收800。
那时候没有孩子,也没有很大的压力。一心想着要把学生教好,钱顺便挣点就可以了。
如今到了平台写稿,我想分享点自己的读书心得。
我以为即使只有一个读者,我也能做下去。我以为即使变不了现,我也可以坚持。我以为自己热爱写作,我以为靠着一腔热情就能莫问前程。
然而在持续两个月的变现才几百块时,我觉得我坚持不下去了。
从工作时月入过万到全职在家月入不过千,落差很大。
我以前觉得谈钱很俗,昨天跟朋友聊起,我说,我有一个梦想——等我有钱了……
朋友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情怀不是不重要,只是再有情怀,也要恰饭。
我只是一个凡人,不会像斯特里卡兰那样执着梦想放弃一切。
终于啊,在现实面前,我还是败下阵来。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爱读书有见地的人。
不管是上学时,还是工作后,提交档案时总会填写一栏兴趣爱好,其实我从来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却总要填上“读书”,渐渐地,我也真的以为自己喜欢读书。然而,我是真的喜欢吗?
我自诩看书比身边的人要多,其实是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或许,我只是喜欢这样一个爱读书的标签罢了。
在我生命的前30年里,看书的高峰有两个,一是义务教育阶段,二是疫情开始以后。
90年代,并没有那么便捷的电子产品,爸妈对我看电视的时间也是有限制的。却在买书上从来不吝啬。
于是我在童年时读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名人传记,唐诗宋词等。
但爸爸选书都很红很正,一种“让我接班”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初二时,庆幸遇到了一位良师娄老师。他负责图书馆的事宜,经常给我们安排阅读课,但只有一个要求,要做好摘抄。
在没有太多娱乐项目的新千年后,我读到了很多国外名著,《巴黎圣母院》《绿野仙踪》之类的,丰盈了我本枯燥乏味的少年时代。
此后十余年,所看的书了了,大学里学到的专业课里有文学课,但也只是粗略了解一点皮毛,印象里看完过贾平凹和冯唐的几本小说,但并不太合我胃口,却还总要违心地附和着夸赞几句。
想来彼时的我并没有看懂,专业课也只是为了拿学分,我并没有因此真正爱上读书。
即使前段时间分享的读书心得,也有为了深刻而深刻硬拗的文章。自己再看时,就觉得写的很垃圾,因为并不是心之所想,而是想为了证明什么。
前几日读严歌苓,那种对读书如饥似渴的感觉方又找到了。
读书从来不是用作炫耀的,也不是要做给谁看。对于我来说,它能让我在这纷扰的世界躲进去,享受片刻宁静,它是我的一个小岛,一个可以在黑暗中照进一束光的灯塔。
就像严歌苓说的,真正对阅读的动力,源自我们内心的热爱。
在漫漫长夜无眠的日子里,读书真的给我了很多底气和希望。
我一直以为自己可以做一个好妈妈。
大学时,舍友说我以后一定是一个贤妻良母。
这话乍一听是夸人的,但事实上,我却在做妻子和做母亲的路上渐渐走丢了自己。即使是这样,我也没能尽到一个做妈妈的职责。
对于老大,1岁半跟着奶奶,虽然同吃同住,但早起上班不见儿子醒,晚上下班儿子却睡了。为了能多挣点钱选择加班,就连最后的陪娃时间也被压榨了。
3岁前的疏于陪伴,导致老大感统失调,发育迟缓。如今也是靠着每天给他做干预训练,期待可以早日追上同龄孩子。
至于老二,亏欠就更多了。8个月断奶后,就跟着姥姥姥爷,忙的时候两个月见不上一面,孩子刚会说话时管我叫阿姨,我告诉他,我是妈妈啊,他看着我,叫了一声“阿姨妈妈”。我的眼睛就湿了。
很多人会说,“养不起别生啊”,“你真忍心啊”之类的,我也不想多做解释。的确,我不是一个好妈妈。
我只能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好好弥补两个孩子。
全民鸡娃时代,我也焦虑起来,加了两个育儿群。从蒙台梭利,到七田真,从sss,到各类分级绘本,群里每天都会分享各类育儿宝典,但收藏从未停止,行动从未开始。
如今我也有些迷茫,该不该加入鸡娃大军。可犹豫中,我已不知不觉参与进来。
谁都想让孩子起点的位置靠前一些,再靠前一些。
怎样才是一个好妈妈呢?我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好妈妈不应该成为一个标准,是不计回报的付出,是为了你好的要求?
如果非要有一个标准,我想应该是尊重,是教予孩子独立的能力。
我一直以为自己可以协调好家庭和事业。
有句话啊,我抱起砖头,就没法抱你。我抱起你,就没法养你。
已婚妇女的生活哪有两全?
你工作起来顾不上孩子,别人会说,哪有这样当妈的?
你照顾孩子没有工作,别人会说,女人还是得自己挣钱啊!
随着独立女性宣言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宣传喊着妈妈要独立,不要靠男人云云。
看着荧幕上文章里越来越多的女强人,整个社会以为女性是完全可以把家庭和事业权衡好的。
你看人家某某,既能带娃又能考证考研。
你看人家某某某,一边学英语进修一边把孩子教育成牛娃。
我得承认,我还是没有那么大的能量。如今,是孩子也没照顾好,事业上也一事无成。
你说怪社会吗?可就是有人能兼顾,可这背后,人家又付出多少呢?
我不是给自己找借口,也不想怪大环境的舆论导向。别说张桂梅了,就是我妈,也会说我,供了你读这么多年的学,就是让你当家庭主妇的?
扎心啊。
除了努力,你别无选择。
我一直以为自己可以不在乎别人眼光。
当我带着孩子在公园遛弯,周围带娃的人都是老人时,别人会问:你家孩子多大,4岁了还不上学,你怎么不去工作啊。
在这些人眼里,年轻人该拼该闯该挣钱,就是不能在家里,仿佛妈妈带娃成了一种原罪,对此我心里在说,关你屁事。
然而我没有勇气这样说,我只能笑笑,一一做着解释。
《听见她说》第一集结局,齐溪在自己容貌的自卑中活了二十多年,可最后突然就释怀了,为什么要在意别人怎么看呢?做自己就好了啊!
三号厅评价说,这话听上去当然没错,是一种非常正确的鸡汤。
但是当你真的把这个话用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无用的。
就在她们一边遭受嘲笑、被伤害尊重心的同时,总是会有人在旁边不痛不痒地告诉她们:“别在意别人的眼光,要做自己。”
现实生活中,女孩们的结局很难像剧中的结局一样,女孩们不会站在镜子面前突然爱上自己。
错的是外部社会,为什么要要求这个女孩海纳百川?
我就是这样一个敏感的人,妹妹也说我玻璃心,可能吧。
在外人看来,我很好说话,但我并不会沟通。
对我来说,用文字表达比用言语表达更有安全感。
桎梏在全职妈妈的圈子里,除了读书和音乐,可以给我一点慰藉,想必文字也可以给我一个出口。
文章有些丧,这段时间的确很压抑。每一个丧丧的全职老母,都想来一场逃跑计划吧。
碎碎念了竟3000余字,算作这半年的自我总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