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端午粽》。本课主要写了端午节外婆包粽子,分给邻居粽子吃及端午节的意义。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明白端午节的习俗以及来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本课还有一个重点是读好长句子。
本节课上课之初,我由谈话导入,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你们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一提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孩子们顿时都来了兴趣,都纷纷举手,起来分享自己喜欢吃的粽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又问孩子们“那你们知道什么节日吃粽子吗?”孩子们纷纷说:“端午节!”由此我导入了课题《端午粽》。导入课题之后,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并圈画生字,标出自然段。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我重点指导了第二自然段中的长句子,并让孩子们积累了“又A又B”和“ABB”式的词语。
本篇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描写了粽子的样子,用上了“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等一些叠词,把粽子的那种颜色相间,色香味俱全的特点写了出来,并且按照了从内到外的顺序来描写。我通过让学生对比读句子来感受这种写法的好处,并指导孩子们通过重读这些词来读出粽子的香甜美味,孩子们都心领神会。然后我又让孩子们仿照文中的写法,描写月饼、汤圆、西瓜等一些事物,本来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时候,我还在担心孩子们能不能完成,因为,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难度。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孩子们的仿写很成功。孩子们不仅知道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还用上了“绿油油、红红的,圆圆的,漂亮的”等一些形容词,这让我感觉这次的说话练习很成功。
当然,这一节课,虽然说话练习很成功,但是,由于在指导时用时过多,导致后面的内容讲的有点粗糙。特别是在激发孩子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方面,做的不够。另外,就是这节课感觉讲的很全面,但就是越全面越没有重点,所以这节课还有一个缺点就是重点不突出。还有一方面就是板书,板书只写了一个题目,和两个新学的偏旁。这样的板书可以说是非常糟糕,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说到底还是自己备课不充分,没有精心去设计板书,还有就是上课时太随意,没有重视板书。以后还是要不断提醒自己,精心备课,努力提升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