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卫星》,非常棒的一本游记,让我在国庆假期几乎是手不释卷的状态读完了。尽管书中会不时流淌出作者的“精英”感,还有一些抖机灵实则毫无幽默感的句子,但确实是瑕不掩瑜。
我们到底为何旅行?
曾经有这么一段“打动人心”的文案——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
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
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
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
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于是,无数的文艺老中青年一边默念着“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要有一个在路上”,一边在携程飞猪美团上订票。而他们的朋友圈,也充斥着阿拉斯加的鳕鱼,梅里雪山的金丝猴,西藏的山鹰……当然,为了让自己的镜头捕捉到那个瞬间,他们也想尽办法。
《失落的卫星》提醒了我们,旅行本不该是这样的形式,或者说,也可以是另一种形式。
它一扫以往走马观花、吃喝玩乐、到此一游的游记风,而是深厚的文学、历史,和冒险探索精神结合,只身进入那些传说中的腹地,大唐西域记或回忆录,历史事件中去,抵达当地日常生活的缝隙和角落,白描边缘族群的生活和饮食。
作者所记录的中亚旅行经历远远超出了旅行二字,也极大丰富了我对于中亚国家的经验。天山徒步,拼车挺入帕米尔高原,或者露营咸海,难以想象作者在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里做到上面的这一切,即使我再去20次中亚也无法拥有这样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目光始终在那些生动的人身上。塔什干地下脱衣舞俱乐部里的姑娘,酒吧里想要移民的妹子,寻找出路却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的处于困境中的年轻人,一边开车搭载猎奇游客一边质疑这些旅行意义的本地司机……这些人物才是开启旅程的钥匙,同样也是一部作品最大的魅力。
这两种形式的差异在哪儿?
旅行对多数人而言其实都是被动输入,而《失落的卫星》则是主动吸收。前者,即便是我们到达那片土地,我们的了解依然是割裂和片面的,而作者的视角和经历就像补齐了丢失的拼图,超越了一部非虚构作品的价值。
对于身处银河系荒凉偏僻的旋臂上,微小的太阳星系中,一颗渺小蓝色星球上,尘埃一样微不足道的我们,在这个狭小的世界上旅行能有什么意义?
可既然旅行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还是希望能更主动些。
毕竟,如果说终其一生我们都是在和自己对话,那么,旅行也许可以帮我们找到些更有意思的镜子。
这便是旅行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