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北平》这部小说是《亮剑》的作者都梁的又一部长篇,和另外3部类似题材的长篇小说形成了家国五部曲。对这个小说,我的个人感觉是太匠气了,为了迎合广大群众的庸俗作品,是改编为抗日神剧的最好剧本。
小说想把主人公文三儿置于时代大背景之下,想让他也像阿甘一样经历从七七事变到北平解放的一系列国共日伪错综复杂的斗争,在当时的北平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但是由于文三儿的人设问题,在文化和格局方面无法撑起历史的见证人这么个角色,所以表现力就很弱。当然并不是说一个骆驼祥子的同事就必须要有文化和格局,而是既然是祥子,就应该像老舍那样描写底层人物越努力越艰难的境遇,侧面控诉人吃人的社会。而这部小说里,除了看到文三儿的底层人民劣根性和频频挨嘴巴子的可怜样子,我并没有看到什么正面的东西。最后借另外两个主人公之口,总结他的一生只能就是说没有那么沉重,快快乐乐的一生云云。说实话我一度以为小说会把文三儿写成觉醒的一代,加入共产党,成长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但是并没有。那这样的话,人物的生动在哪里,艺术高于生活的点在哪里呢?
再说作为国共代表的两对CP。首先说这个戏里没什么悬疑成分,两男两女一出场就知道最后谁配谁,谁牺牲了,谁起义了(毕竟是主旋律作品)。缺乏必要戏剧冲突的小说要说能写成现在这个样子也就不错了。而且对人物的刻画过于扁平,没有什么深刻的东西。相比之下,同一个作者的《亮剑》里的李云龙,赵刚,乃至楚云飞都很立得起来。这就是我之前学到的,小说人物要先有性格,才有性格推动的情节。李云龙的直率和随机应变,赵刚的文化和格局,楚云飞在尴尬处境下的做事风格都和故事情节很好的匹配了起来。这些优点在这部小说中看不到。两对CP,女的都被迫牺牲,有点牵强。国民党特工过于柔弱,不管怎么找补也立不起人设;中共地下党员则没有多少推进党的事业的情节,除了同情文三儿和违反纪律谈恋爱,没有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小说最后把时间拉长,想在大历史中营造两个男主人公的相爱相杀,个人感觉就很苍白,缺少必要的铺垫。这里还是不如《亮剑》的年代感。
不太清楚这个作品和《亮剑》的时间先后,总感觉《狼烟北平》过于通俗,不够深刻。《亮剑》小说在解放后的描写非常的精彩(众所周知的原因,不便多说),升华了人物形象,这边就一点也看不到。喜欢看的人可能和文三儿一样吧,讲究意淫式的对小鬼子报仇,以及谁来管老百姓都是过日子的生存哲学。三四十年代的北平确实狼烟四起,各方势力风起云涌,军人,汉奸,地头混混,特务,地下工作者,只做买卖不看人的生意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而老百姓生不如死,有钱人的圈子依旧。但是这部作品没有完全表现出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没有表现出谁的卖国求荣,谁的家国大义。
当然,这部作品也偶有闪光之处,像新的北平军统特务头子对于内战的见解,不便多说,但令人耳目一新,可能有的人觉得是歪理,也许吧,历史永远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