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梁先生是我最为欣赏的一位当代作家,他总是在寻常的人事中看到不寻常的一角,我想他眼中的世界与我们不同。可能许多人不曾听过他,但一定知道他的作品《亮剑》,或是《血色浪漫》。
其实还有,比如此时正被我拿来翻用的——《狼烟北平》。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一本少有人知道的书。长大后每每思考我的价值观为何如此偏倚之时,我都将其归于小时候读的这些书。别人读的是根正苗红的经史子集、中外名录,而我读的大都是我从犄角旮旯的旧书摊儿里淘来的名不见经传的杂书。读高中时,时有人来家中顺走我的书,这本书是我叮嘱父母不借的。
但凡有朋友或师弟妹初入京城,我都会推荐这本书。都梁笔下都是小人物,却是大格局;都是平凡的故事,却切入以非典型视角。有信仰、有余味、有我最为欣赏的爱情——徐金戈与杨秋萍。但我今天要说的,是他笔下的京味儿和时下的狼烟。
京津地域的毗邻与历史的拟合使得两地世代居住于此的原始居民在性格、行事风格、生活习惯甚至价值取向上有着一脉相承。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很多人,唤醒了尘封的儿时的感觉,时至今日,它依然是现代化气息弥散的京城中老北京人的味道。
我不知道为北京奔波而来的人当中有多少是真正喜欢这座城市,我是不喜欢的,不喜欢天津,也不喜欢北京,没有褒贬,只是我的偏颇。但是我熟悉这里的味道,甚至我身上带有这种味道,这种味道让我不感到漂泊。
都说融于一座城,最好的方式是入乡随俗,希望决定要留下的人能与这座城市达到共情,真正理解了它,才能真正成为它。
但不幸的是,这座城市中挤满了来寻求梦想和捞金人的行色匆匆,苦于生活尚不得已,没有人还能拿出时间细细品尝。或者说,来寻梦的朋友还未来得及尝到这座城市真正的味道,便已经被它的房价和信息超载所致的人情冷漠寒了心。
如果要讲人性,讲现实,把北京城比作一个网络,我们所见不过是游离在网络边缘的小人物、小故事,倘若要把deepweb挖到阳光下,怕是要泯灭了一个民族的信仰。
但是,生活未曾辜负任何人。每一个来过的人哪怕最终不能留下,也必然带有收获而归。更何况,如果你面朝阳光,自然看不到阴影。如果留下的都是阴影,那说明走错了路。
在我看来,这座城市中的大都的年轻朋友都走了弯路。
《孙子兵法》中传达了一种思想,它认为一场战役的胜负并非在两军对垒以后当见分晓,而是早在战争发动之前,胜负已定。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而我们大都人选择了下下策。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我反对用蛮力应对持久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是好的选择,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或许可得奇效。有很多人选择的路一定是正途,但反过来讲它也是最难走的一条路。
能到伐交这一层面的已是上品。但谁约纵谁离衡谁,主角是谁很重要,吸引别人与你交好方能称为“交”。这个字中包含了不择手段,但现在的我并不赞同。如果有幸出现关键人物,或可改变一个人一生的轨迹。可遇,不可求。
北京城里盘根错节、藏龙卧虎。想要立脚,要么可以拼家世,要么厚积薄发,要么心狠手辣,要么足够聪明居心取巧。孙子一直追求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何不战而屈,而今我只能悟出两点:第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要以发展的眼光行事,能下一盘大棋的人都善于布一些散子;第二,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从心理学上讲,如果你可以进入一个人的内心,便可以左右他做任何事情。
剩下的便是高处不胜寒。西藏几乎任何一个城市都比平原寒冷,因为你选择了那里的同时,也选择了它的海拔。
希望想要留下的人都能有梁启超先生的心志,在这场征战与杀伐的硝烟中,饮冰十年,难凉热血。
最后,我以《狼烟北平》的结尾为结。
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因果轮回,各有命数。而我们所追求的一切大喜悦大悲伤也终将归于历史的冷峻与理性的使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