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到《答顾东桥书》中的前四小节,感觉到文章难度,因为是原文,有些话语得反复咀嚼才能够稍解其意,这样的研读是有些痛苦的,但是在咀嚼阳明先生有些话的时候却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共鸣,我想这也是阅读原文带来的好处吧!
开篇提到:“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这句话就给我当头棒喝,作为老师我们也是做学问的人,教书育人。也符合阳明先生所说的学者,我们有多少人忙碌于外部的事物,忘掉了修来你自己的本心,知道的事情广而肤浅,却没有自己专一的时间精力去研究一件事情呢?我想这是我们所有人现在都存在的问题。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的享受,也带来了迷惑本心的诱惑。当我们沉醉于纸醉金迷或者功名利禄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消耗掉了我们的时间,更迷失了我们的初心。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成为了最平庸的人而不自知的原因,我们开始受到外部环境的侵蚀,成为了小我,人生格局和视野都没有打开,所以我们才有那么多的自怨自艾,那么多的负面情绪。如果我们站在一生的尾巴上回顾我们的一生,谁敢说我们这一生不是我们自己造就的呢?幸福也好,成功也好,平庸也好,无能也好,悲伤也好,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内心塑造的。
在第三篇章中提到了一个“意”字让我有所感触。七情六欲之心即为意,意是行之始,行是人生的塑造。循环往复还是我们的心不宁静了,所以我们这一生都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在塑造着我们,而起心动念的正确与否也完全在于我们内心对于外部事物是否能够真心至诚,是否一直心存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和利益国家的念头,所以我们的初心开阔了我们的人生格局和视野,这样我们才从内有了积极向上的动力。
所以最关键的还在于时时刻刻修炼我们的内心,当我们做任何事情起了不好的起心动念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行,随时提醒自己修正,磨练心性,做到新道德事,这样我们的意才能真正指引我们创造新的人生。
在第四小节中给我思考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但后世却给分开,失却知行本体,故有知行合一并进之说。
在第一期的黄河儿女百日共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学习践行阳明心学,早起听课、反思、写心得体会,从刚开始的很难,到后面的习以为常。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地用行去修正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想这也是坚持链接看见的力量,让我们能够在人生路上不断修行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
在学习中我不断用阳明心学体证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在这样的心上磨练的过程中,我开始深化自己的认知,并且在日常的行为中明显地体现出了改变。而这样的改变坚持下去就成为了我的行为习惯和生命的一部分,最终却又构成了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慢慢地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和格局,这就是我们为之付出得人生,这难道不是我们自己造成地吗?
所以在听到时老师说共读阳明心学第二期时我义无反顾地报名了,因为我舍不得这个场域,在这一我看见了自己内心无穷的 心灵宝藏。我也相信在一次次共读学习反思中,我们一定能够能够践行知与行,真正做到真切笃实和明觉精察,这是我需要用一生修炼的功夫,但是已经给我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阳明先生给我们建议,万事万物都有其本真,包括我们的内心。所以有些事情我们不要心浮气躁,而是要不断内求我们的内心,任何事情都要学会去心上磨,看到我们每个人行为背后的其心动念,我们就能够了解一个人。特别是我们行为背后的起心动念是更需要我们去深刻反思得,对于一些错知错见或者浅知浅见导致的行为我们必须有高度的思想意识去改正,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外心求仁、义和理的人,而是求理于吾心,才是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观察孩子的起心动念,这样不断修炼提升自己观察对话的本领,相信我们可以快速了解一个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的。
期待在第二期的阳明心学中能够把学习到的立志、十年规划、知行合一等理念全部慢慢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相信我们内心有无穷的心灵宝藏,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教育,做真的教育!
网友评论